发布时间: 2010-04-20 14:10 来源:
进入电子报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4月16日,在结古镇红卫路一倒塌民房处,许多受灾群众自发前来帮助救援人员搜救 (新华社发)
■总理看望灾区群众
“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难”
■遇难者增至1144人
417人失踪 重伤员已全部转运
■武汉捐款300万元
我省百名消防“尖刀”整装待发
■湖北老乡受损惨重
13人不幸遇难 财产所剩无几
■孕妻救夫不幸遇难
男子借钱送亡妻“回家”
■高原救援难度空前
救援者或成为被救者
图为:来自山东的救援队员在结古镇红卫路民族宾馆进行搜救
满目疮痍,遍地废墟,逝者已逝,生命的希望犹存。此刻,距离玉树地震已经过去了50多个小时。16日8时,记者在救援现场遇见了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前线救援消防部队总指挥王沁林。他说,参战的许多官兵已经40个小时没合眼,“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现在还剩下不到24小时,我们一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生命迹象的地点,和时间赛跑,和生命赛跑!”
绝不放弃一个生命
16日9时,在玉树县结古镇的一处废墟,来自广东消防总队的30多名官兵正在紧张施救。这里原本是一家名为“爱车e家”的洗车场,如今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旗标在风中飘动。
“这里探测出生命迹象,尽管很微弱,但我们绝不会放弃!”战士吴爱惜说。
10时25分,重庆消防战士张奇根据扎卡西路居民提供的线索,只身从废墟中救出了45岁、半昏迷的泽仁多吉,立即将其送往西宁接受救治。记者看到,当地的房屋主要是土木结构的,有的甚至是石头、泥土垒砌的,地震后大都成为一堆碎片,被埋者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幸存可能性较小。
72小时:生命极限
“玉树地处高原高寒地带,许多被困者可能撑不到72小时的生命极限。”王沁林告诉记者,目前所有消防部队已全体出动,抓紧每分每秒,寻找生还者。搜救重点已由经过多轮搜寻的学校、商店、宾馆等,转移到仍可能有人存活的背街小巷、郊区村落,救援人员将进行撒网式勘查,一旦任何地点传来生命迹象,就立即投入大部队赶往救援。
结古镇27岁的桑德才仁说:“现在的救援主要靠政府了……”
1200人挤两顶帐篷
同样面临极限的,还有参加救援的官兵。体力的、心理的极限,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们。“一些官兵不顾自己的家人还被埋在废墟里,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工作。”青海省消防总队玉树支队政治部干事张铭泰说。
高海拔,高寒气候,是对参战官兵身体的最大挑战。许多人来自平原地区,一到玉树就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呕吐,头晕,甚至感冒发烧。在14日当夜,抵达的救援部队已经有1200人,但总共只有两顶帐篷。
在消防部队的露天宿营地,记者看到,一些生病的战士就地打着吊瓶,有的和衣而睡。他们一天的食品就是一袋方便面,没有热水,只能干咽。
官兵们的心理也面临着极限的挑战。“我们十几个小时的艰苦奋战,就是为了一条生命,可是看着被困者在你眼皮底下逝去,那种巨大的悲伤和失落,给人的心理带来的障碍难以用语言形容。”一位搜救人员说。
■链接
“黄金72小时”
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72小时,是国际公认的黄金救援时间。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地震发生第一天,瓦砾下的幸存者的生存率为74%,第二天为26%,第三天为20%,第四天仅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