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操福走过的足迹

更多

他本准备做好“三万”为退休画个完美句号……

发布时间: 2012-02-22 17:27   来源: 长江商报   进入电子报

  长江商报消息2 011年12月29日,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坪组一组的村民唱着山歌跳着舞,庆祝他们几代人期待的一口名叫“倒坐坑”的堰塘主体整修工程竣工,这口仅用11天时间建好的“当家塘”,可满足当地三个组300多人的安全饮水和80余亩农田的灌溉。

  而这口“当家塘”,正是59岁的省旅游局副巡视员操福善带领“三万”工作小组,在驻点清太坪镇建好的第一口堰塘。

  2011年12月初,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全面启动。当月8日,操福善带领3名干部组成的“三万”工作小组来到清太坪镇。12月底操福善回了趟家,今年元旦假期还没结束,他1月2日就匆匆离开了家,赶赴清太坪镇,为的是趁着下雪天看看塘堰的水泥质量好不好,是不是被冻坏了。

  谁也没想到,与家人朋友的匆匆别离,竟成了永别,1月3日,他在去检查堰塘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遇难。

  今日上午9时,操福善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武昌殡仪馆内举行。

  大山深处 他带着工作组走村入户

  地处武陵山深处的清太坪镇山大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塘泥淤积,污染严重,大部分水利设施丧失功能,成了“碟子堰”、“筛子塘”,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农用灌溉用水带来严重困难。在大山里开挖堰塘工作,比在平原上更为艰难,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很难蓄水,大型机械又进不去,只能靠人力建设。

  操福善和他的工作队员一到驻点村,便逐村逐户深入走访,征求群众意见,迅速将山区水利设施状况向省旅游局党组汇报,并制定了“三万”活动实施方案。工作组与当地党委政府共同研究,确定在驻点村实施10个塘堰整治和小水利建设项目,总蓄水量约7000立方米,所有工程于12月18日全面开工。

  除了开挖堰塘,操福善最在意的是困难群众的帮扶问题,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工作组临时党支部,开展“党员结穷亲”活动,与贫困户互留通信方式,保持经常性联系,对特别困难的群众结对帮扶,至今,操福善的手机里都还保存着一些困难群众的联系方式。

  出事之前 还惦记村里的“当家塘”

  1月2日,回武汉只过了一天元旦节的操福善,放心不下“三万”正在施工的塘堰工程,当日中午在家里简单吃过一餐饭后,便赶回了驻点恩施巴东县清太坪镇。

  次日的巴东县下了一场小雪,操福善交代了同事在宾馆整理材料,上午看望慰问了清太坪白沙坪组一组村民张宏喜。

  因为担心双树坪村七组朝阳坪刚刷过水泥的一口当家塘质量是否过关,操福善与旅游局在巴东县挂职副县长的童建新一道前往双树坪村查看挖塘情况。

  11时许,因为地面结冰,车辆行至双树坪村7组朝阳坪处时,发生了翻车事故,坠入80多米深的悬崖。

  坐在后座的童建新紧急跳车求生后立即拨打电话报警,坐在副驾驶座的操福善和司机李载山受重伤被送往医院抢救。

  12时10分,操福善因抢救无效身亡。

  就快退休 却倒在最后的岗位上

  “接到童建新打来的电话,我简直无法相信他就这么走了,前几天他回单位还跟我交流了‘三万’活动的情况。” 出事后,操福善不幸遇难的消息很快传回武汉,省旅游局副局长陆令寿得知消息后立马从家里赶来单位,省旅游局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

  陆令寿最后一次见到操福善是去年12月30日,操福善从清太坪镇回单位汇报“三万”工作开展情况,顺便来到他办公室坐了一会。

  “他开口说了三句话都不离‘三万’和挖塘。”陆令寿回忆,操福善谈得最多的是挖塘堰和帮扶困难户的问题。由于当地地势险峻,挖塘工作不易展开;临近过年,操福善也关心着大山里贫困户春节怎么过年,准备节前给困难户带去粮油、棉被及慰问金。

  “从他身上让人看到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他把‘三万’活动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干,他争取创先争优、不甘落后。他做事干净利落、雷厉风行,保持着军人的品格;他为人谦逊、有亲和力。”陆局长说,原本以为他能在退休之前把‘三万’活动完成,为几十年的事业画上一个句号,哪知道他却意外地离我们而去。

  陆令寿说,操福善今年10月就要退休了,组织安排让他带领“三万”工作小组去挖塘他毫无怨言,并表态说保持好成绩不能掉队,在退休之前一定要把“三万”做好。

  去年3月,陆令寿曾带领省旅游局“三万”工作小组在巴东驻点三个月,被评为先进,并写了一本20余万字的民情日记。去年12月,操福善接过接力棒带领工作小组去“三万”挖塘前,将这本民情日记通读了好几遍,预先了解了当地情况,到驻点后回访了许多困难群众。

  出事后,许多村民打电话发短信向陆令寿询问情况并表示哀悼。

  ◇特写◇

  “他最大的优点是做事认真最大的缺点是做事太认真了”

  他是军人转业,工作雷厉风行,做事总是坚持亲力亲为,做到最好。临行前两天,还在和同事讨论“三万”的事。

  他是领导,但平易近人,他能说出每个保安和保洁人员的姓名和家庭住址,寒冬酷夏,他总是会去保安房间里看看。

  他是长辈,教育子女要靠自己努力生存,但他有遗憾,他时常和战友说起,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早点结婚。

  简单整洁的办公室

  1月4日下午,在省旅游局工作的曹巧红,习惯性敲了敲操福善办公室的门,只是,里面没有传来熟悉的“请进”的声音,而是一阵阵寂静。

  曹巧红说,操福善为人坦荡,他从来不锁办公室的门,不管什么时候进去,办公室永远都是整整齐齐的。推开操福善的办公室,一件件物品似乎在诉说着主人曾经的生活轨迹。

  办公桌没有一点灰尘,茶杯似乎还温热着,眼镜放在一边。翻阅过的报纸整齐地叠在一边,工作笔记也整齐地码在一起,工作证挂在干净的壁橱上,一双旧布鞋放在不显眼的角落。

  在办公室里有一张铺着桌布的小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墨水盒里还有大半杯没有用完的墨水。曹巧红介绍,操福善毛笔字写得不错,时常抽空练习。

  “我一般都是坐在这里汇报工作。”曹巧红指着办公桌前的椅子说,不管她什么时候汇报工作,操福善都会微笑着倾听,“他很少批评人,提意见也是轻言细语的”。

  曹巧红说,操福善也是各项活动的热情组织者,每次局里组织文艺演出,他都帮忙策划。

  没有“架子”的领导

  “元旦前,我还在和他开玩笑,说他理了头发好年轻。”省旅游局的保安李泽启说着说着,忍不住落了泪。

  李泽启说,分管办公室工作的操福善带给他的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温暖。

  今年56岁的李泽启来省旅游局做保安已经五年了,他比操福善小几岁,但操福善从来没叫过他的名字,每次都是称呼他为“李师傅”。

  李泽启说,操福善从来不把他当作打工的人对待,每天上下班都和他招呼,一点架子也没有。

  2011年,李泽启被省旅游局评为先进,操福善给他颁奖时握着他的手说,“这是局里对你的信任,你要好好干”。

  李泽启说,作为保安,他从来没有想过被这么重视。而就在前不久武汉的一次降温,操福善还去了李泽启的宿舍,问他的被子薄不薄,空调能不能用。

  省旅游局的保洁人员证实了李泽启的话,“夏天住的地方有没有空调,冬天床上盖得棉被够不够;我们姓什么、住哪里他都很清楚,逢年过节总是先问保安和保洁等勤杂人员有没有补贴和福利。”

  昨日,省旅游局的保安、保洁等工作人员都自发地前往操福善家里祭奠和慰问。

  不用关系为亲人谋私

  “知道伯伯出车祸后,我一直以为他是在武汉的医院,没想到他已经走了。”操福善的侄女徐燕丽哭肿了眼睛。

  徐燕丽前几年在武汉读大学,每逢周末都会来伯伯家吃饭,她最爱吃伯伯煮的稀饭和荷包蛋,“有时候周末他要上班,但是他总是把早餐做好了再走。”

  徐燕丽说,伯伯还特别有孝心,每次出去买菜都会问八十多岁的奶奶想吃什么菜,也经常带奶奶出去散步,还读报纸给奶奶听,现在,伯伯去世的消息一直瞒着奶奶。

  让徐燕丽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伯伯公私分明,常常要她好好学习,凡事不要依靠父母,也不要凭关系,要靠自己的实力。

  大学毕业后,徐燕丽和操福善的女儿都凭自己的实力分别在武汉和深圳找到了工作,“伯伯的事业心特别重,我国庆时给他打电话,他说在上班,还让我好好工作。”

  “工作上的事情不会找姐夫,因为知道他的脾气,不会为亲人谋私,也不好意思开口去麻烦他。”操福善的小姨子在某旅行社上班,却没有找省旅游局工作的操福善帮忙安排工作。

  最想看着女儿出嫁

  “将来女儿结婚的时候,就没有爸爸牵着她的手,把她交给另一个男人了。”昨日,操福善的爱人王冬娇悲痛欲绝,她怎么也没想到丈夫才匆匆离开家一天不到就遇到了意外,29岁的女儿得知消息后从深圳连夜赶来,女儿到现在还没结婚,一直是他们夫妻最记挂的事。

  操福善与爱人王冬娇是同一部队的战友,也同是武汉新洲人,结婚三十余年。

  “从来没见过伯伯和婶婶红过脸。”侄女徐燕丽称,每次来伯伯家都感觉很温馨,伯伯从来没发过火,也没骂过人。

  得知操福善殉职,他的三十多名战友从北京、河南、黄石等地连夜赶到武汉。他们没想到,去年9月在战友儿子的婚礼上的相见,竟然成了永别。

  战友丁爱民说,操福善当兵时多才多艺,二胡、唱歌、书法都不在话下。操福善当兵时是炮兵,1983年调到武汉军区疗养院,他是战友心中永远的“老大哥”,不仅是因为他年龄大,更是因为他为人做事处处起表率。

  “他对事业兢兢业业,一点私心都没有。”战友评价他说,他最大的优点是做事认真,最大的缺点是做事太认真了,一生为公,时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

  “他最想看着自己的女儿出嫁。”战友丁爱民说,去年9月一个战友的儿子结婚,许多战友聚到了一块儿,操福善当时感叹,最盼女儿早点结婚。

  本报记者 余鲁西 田立平

  通讯员 曹巧红 实习生 陈长忠

  操福善的办公桌上,还摆着他生前用过的东西。如今的办公桌后,已不见他的笑颜。 记者 余鲁西 摄

  操福善生前的工作证,还挂在办公室的书柜门上。 记者 余鲁西 摄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何感受?

(本文来源:长江商报 编辑:黄沛)
关键词:三万;1983年;善最;省旅游局;为公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