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湖北>>民俗城市>>本页       
 
武汉老公馆寻访(图)


(2005-10-17 10:57:09)

编者按:

    一座城市的历史,一座城市的故事,离不开一座城市的老建筑。每一幢老建筑都披着岁月的沧桑、兴衰、荣辱和哀乐,渗透到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木每一颗泥沙里去,将流逝的日子融化其中,当你穿行其间,你会觉得,老屋是有魂的。生长在武汉的本土女作家胡榴明,致力于对这座城市老建筑的
记录,一本《武汉老公馆》,资料搜集、文字写作、图片拍摄,历时三年的艰辛写作,一部书打开一扇尘封的记忆门:十九幢老公馆,包含建筑史、人文史,建筑美学、人文美学,从晚清一直到民国,从1860年到1951年,一百年光阴如水流过,内中有太多被后来人遗忘的东西。本版特约胡榴明女士,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武汉老公馆介绍给读者。

图为周苍柏公馆之一幢。    

    汉口老公馆:“新古典主义”

     “汉口开埠”前,武汉的达官富户的私家住宅都是传统的中式木结构建筑。1861年,英国驻汉口总领事馆官邸在今汉口天津路落成,这是武汉三镇出现的第一幢西式建筑,也是武汉三镇出现的第一幢西式公馆建筑。自此以后(1861-1949),武汉的公馆建筑便以“西式”为主——进入了世界城市建筑史的“近代建筑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殖民建筑(包括武汉),整体风格归属“新古典主义”,建筑细部或建筑样式却是多种风格融合混杂,例如:巴洛克和洛可可的细部装饰、芝加哥大工业建筑的框架结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局部建筑、法国东南亚殖民风格、北欧古典主义、北美新教简约风格等等。

    公馆属民居,当时民居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一般为二至三层楼,多为水泥碎石拉毛墙面,拱券门窗,也有直框门窗,坡状瓦顶,红色机制瓦,游廊立柱式十分风行。

    二十世纪初流行于汉口、武昌的公馆建筑全部为青砖或者红砖的清水外墙,罗马式立柱门厅,铁花栏杆,水磨石地面……

    英伦庄园式小楼——英驻汉总领事官邸

    英领事馆官邸,原名“英国工部长官官舍”,建于1861年,属于汉口最早的领事馆建筑。曾经有房屋三幢,连同周围花园共16320平方米,集办公与住宿于一体,既是英国领事馆的办公机构所在地,也是总领事及副总领事的官邸。目前仅存的这幢楼,建筑历史长达一百四十年。

    领事馆官邸建筑显示出典型的十九世纪的殖民特色,古朴的英式民舍风格,而且综合了印度、印尼等热带国家的房屋的建筑样式。

    春、夏、秋三季,坐在游廊里喝下午茶;空气新鲜的春天和气候凉爽的秋天,在大花园里举行园会。一百年间,在汉口漫漫的冬日之夜,领事馆官邸的客厅里的壁炉燃着火,火光映着室内深褐色的护墙板,橙色的灯光从头顶上的天花板柔和地泻下——在短暂安定的日子里,过着和英伦岛一样平静闲散的生活。

    生命最终的“鸟巢”——詹天佑故居

    汉口詹天佑故居:汉口洞庭街51号,原汉口俄租界俄哈路9号。坡状红瓦顶西式二层楼房,坐西北朝东南,楼房占地面积280平方米,连同前后院共约780平方米,(当时)门前搭有花架。

    1912年,詹天佑在汉口俄哈路买了一块地,亲自画图设计亲自监督施工,建起了一幢两层楼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正面大门朝街,前有庭后有院,楼房门前以庭院和院墙与街道相隔,一个闹中取静的典型的独立式庭院住宅。

    当年詹天佑在一间朝南的书房里,写出了《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著作。

    在汉口这一幢老房子的大门口,石头台阶下不远,1919年之前在这一方院子当中是搭了一个花架子的,白色的木头架成的方格子,上面挂满了葡萄藤。在这张照片上,詹天佑和夫人,还有他们的孩子,都站在房子前面的石阶上,葡萄架竖在他们的旁边,房子在全家人的背后耸立着,像一个坚固的安稳的鸟巢,然而他的心却不是安稳的安定的,永远有一种“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感觉,如同十一岁时在那一艘大海船上,身子底下是颠簸的起伏不定的太平洋。

    由于国内外客观环境的诸多因素,铁路工程进行得很不顺利,这是他的铁路建造生涯中的一段最艰难的时期。

    1919年1月,詹天佑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海参崴会议(后移到哈尔滨),会议期间,他一再坚持国家主权的立场,和东西方各国的殖民主义利益的图谋对立。

    1919年4月,他在哈尔滨病倒,4月20日回到汉口,当天就住进了汉口的一所教会医院,四天后去世,同年,汉口各界名流要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詹夫人便卖掉了这一幢居住七年的房子,离开汉口……

    风云际会的主教楼——鲁兹故居

    走进鄱阳街街边的小院,迎面耸立圣保罗座堂,左侧小道的尽头即吴德施主教故居,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西北向,造型很简单,横平竖直的长方体,大坡状瓦顶,方石墙基,深灰色清水砖外墙,白色的拱券门,造型很优美,方形窗框,宽阔的长廊。

    楼房总建筑面积为646平方米,居住非常宽敞,除了主教一家人而外,常常会有客人来此留居。

    老房子建成于1913年,距今92年依然保存完好。当年地属英租界,属高级西人和华人住宅区。因为吴德施主教的社会身份和政治地位,这幢楼房为众多国际国内知名人物的居留地。

    周恩来于1927年“白色恐怖”时期,在这幢住宅楼里躲藏过一段时间,后在吴德施主教的掩护下由武汉至南昌,领导“南昌起义”;抗战期间,著名美国记者艾格尼斯·史沫特莱及安娜·路易丝·斯特朗曾经是这幢楼房的常客;1938年,白求恩大夫来到中国,在北上去延安及山西抗战前线之前,在这幢楼房里居住半月之久。

    1938年4月,被获准退休回国。吴德施主教在鄱阳街住宅楼举办告别音乐会,请武汉各界上层人士一聚。汉口市市长吴国桢、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等应邀出席。当晚,吴德施主教的长女弗朗西丝·鲁兹钢琴弹奏优美乐曲为来宾助兴。

    这一幢灰砖拱券门的主教楼,不知后来由谁居住?只是再也听不到弗朗西丝·鲁兹悠扬悦耳的钢琴弹奏了……

    落日苍凉的老宅——徐源泉公馆

    “昙华林141号”,不是一幢房屋,而是一个数千平方米的大院落,即湖北省武警干宿舍。进院门,向右拐,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大场地,光秃秃地躺在那里,既不植树木,也不植花草,场地尽头,立着一幢与现代建筑风格全然不同的古怪的小楼房,这便是徐源泉公馆。徐公馆保护得很好,看不出有明显被损毁的痕迹。楼高两层,没有地下室,水泥凹痕涂层,左右八角型立面,直角门窗框架,六步石阶进入门厅,门厅以两根罗马立柱支撑,柱头上雕塑繁复的卷叶草花饰。楼房侧面为红砖清水外墙,有几个很小的凉台,漂亮的铁花栏杆。开一扇侧门,侧门进去,看见有楼梯通向二楼。

    徐源泉是武汉辛亥革命起义军人,著名的抗日将领,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保卫战。

    1949年初,徐源泉离开武汉,以去广州开会之名,临走,大抵只带了几样随身衣物,公馆内的陈设一样未动,但是,人已去了,楼已空了。

     (来源:汉网 文:胡榴明 图:胡西雷)


[相关链接]:
名人座谈“老公馆” 方方等呼吁保护武汉老里弄
武汉老公馆寻访(图)
探询江城老宅前世今生 胡榴明写出《武汉老公馆》
胡榴明:我与《夕阳无语:武汉老公馆》1(图)
胡榴明:我与《夕阳无语:武汉老公馆》2
老武汉“石库门”风情——咸安坊
读书札记:夕阳下的诉说
唯美作家——胡榴明(图)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热点推荐

散文随笔
·
天娇谈笑凯歌还
·
坚守 才有美丽的风景
·
《蛤蟆搬家》笔记
·
今夜,灯笼如火
·
[随笔]青藤满架
更多
读书札记
·
《她死在QQ上》:谁的恐怖游戏
·
夕阳下的诉说
·
超人气华语小说:《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图)
·
《兄弟》:离畅销很近 距经典还远
·
谈《水浒传》续书连环画
·
《爱情句号》:反思女性不幸的自身责任
更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