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作为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极为珍贵的土壤资源,黑土地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缓慢积累而成,是最肥沃最适宜农耕的土地,也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
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区在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担负着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和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使命。
如何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近年来,素有“黑土地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在不断进行探索。
“梨树方案”走出特色黑土地保护之路
6月2日,记者走进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百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跃然眼前。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之称。人均占有粮食、人均贡献粮食、粮食单产和粮食商品率四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
据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介绍,近年来,梨树县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为契机,探索实践了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为推进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梨树方案”,走出了一条具有梨树特色的黑土地保护之路。
王贵满介绍,“梨树模式”的核心是,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全部还田覆盖地表,最大限度减少土壤扰动次数,达到蓄水保墒、培肥土壤和稳产高产效果。经过连续10年的监测显示,这种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有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每公顷可节约成本1200元左右,单产提高8%以上。
提早布局 吉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地带,全省黑土地耕地总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87%。据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近年来,吉林省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水平,黑土地贡献率超过80%。
以前,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是建立在对土壤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人类对黑土地的长期侵害和掠夺式生产方式,使得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日趋突出。
据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介绍,形成1厘米厚度的黑土层需要历经约三百年的时间。作为我国最为宝贵的耕地资源,我们对黑土地的重视和关注不言而喻。
事实上,如何在保护好黑土地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好黑土地,吉林省早在1998年开始,就率先组织专家开展系统试验与研究工作。
2008年吉林省研发了全国第一台牵引式重型免耕播种机,2012年开始,作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开始大范围推广,推广县数已从最初的15个增加到2020年的46个,面积从215万亩扩大到1852万亩。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等绿色生产方式,夯实农业基础的同时,《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在东北各省区开始大面积推广。
守好用好“饭碗田” 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经过多年努力,吉林对黑土地的保护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吉林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吉林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比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高出0.57等。
目前,吉林省已构建起了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的保护路径,探索形成了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十大黑土地保护模式。
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初具规模,科技创新已成为黑土地保护的重要引擎。此外,吉林省还不断夯实政策保障措施,完善多项立法工作,推动黑土地保护依法实施。
保护好黑土地,就是保护粮食安全;保护好黑土地,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和生存发展空间。
2019年,吉林省提出了“到2030年,全省完成黑土地保护面积6200万亩,耕地质量提高1个等级”的中长期目标,同时提出“将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作为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措施,2021年还田2800万亩”的工作目标。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如何守好用好“饭碗田”,筑牢粮食安全底线,走出一条开发与保护并举的黑土地治本之策,吉林省为我国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记者/孙晓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