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网络专题 > 新闻动态

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述略

发布时间:2017-10-23 13:58:01来源:中国文物报

   9月22日至24日,由湖北省鹤峰、五峰,湖南省石门三县人民政府与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联合举办的“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鹤峰县走马镇召开。来自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武汉大学等21家文博、科研单位和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围绕万里茶道研究、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容美茶的历史与文化挖掘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关于万里茶道的研究

  万里茶道跨越湘鄂等8省区及中蒙俄3国,横贯亚欧大陆。为助推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专家们从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上进行深入探讨。

  在研究内容方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侯卫东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文化线路遗产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将万里茶道遗产的构成要素分为五大类:贸易类,包括商铺、衙署、海关、街市等;资源类,包括古茶园、茶厂、作坊、茶园文化景观等;运输类,包括道路、驿站、码头、水道、桥梁等;文化交流类,包括宫殿、名人宅居、墓葬、寺庙等;城市与聚落类。他认为,宜红古茶道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遗址点,下一步的工作应聚焦在古茶园、作坊、工厂、店铺、运输方式、相关联的城市、聚落、文化景观,以及与茶文化交流相关的人物、风俗、事件的保护和利用之上。武汉大学刘再起教授认为,以“榆次常家”为代表的晋商开辟了万里茶道这一重要的中蒙俄贸易通道,促进了中俄茶叶贸易的发展;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汉口作为条约口岸向外国开放,大量俄国商人来汉口开设茶厂,并致力于完善茶叶加工技术,扩大了了中俄之间的贸易。要重视茶商在万里茶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在研究方法层面:上海复旦大学杜晓帆教授认为,人类在受到自然环境制约与影响的同时发挥强大主观能动性,通过特定的族群文化与智慧改造自然要素为己所用,最终与自然环境形成良性互适、和谐有序、持久延续的状态。这种和谐稳定的人与自然共同体,包涵与之相关的所有可视的物质要素,以及虽不可视、但在景观塑造中发挥内在源动力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构成良性、互适的人地关系系统的基础。要加强万里茶道上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内蒙古博物院原院长塔拉认为,万里茶道文化线路遗产首先应确认道路,然后辅以商旅行人在道路沿线留下的遗迹现象(驿站、商铺、桥梁、寺庙等等),和与商贸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信件、商铺成立合同、运输合同、账本、股份单等等),即用实物和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来真实再现活跃在道路上的物流、人流、文化流,使茶道文化线路立体、全面、生动呈现,构建出完整的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体系。

  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方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苍铭教授认为,遗产申报是一项政府工程。土司遗址快速、成功申遗的主要原因是三省政府高层的推动和合作,万里茶道申遗也应在中蒙俄三国政府的共同推动和促进下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和遗址保护则应紧紧围绕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来开展。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博认为,两湖地区部分单体的遗产价值不高,需通过组合型遗产点来提升遗产价值。组合型遗产点的整体价值大于内部单个遗产要素简单相加的总和。纵观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线路遗产,都存在大量组合型遗产点案例,把价值密切相关的单体遗产要素组合成一个遗产点,体现了其动态、持续的文化交互过程。

  宜红古茶道与宜红茶的研究

  宜红古茶道是武陵山区东北缘连接五峰、鹤峰和石门三县的一条重要的贸易与文化线路,是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明宜红茶的起源、宜红古茶道和宜红茶的价值、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对万里茶道的支撑作用是深入万里茶道研究重要举措。

  对于宜红茶的起源,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讲师黄祥深通过梳理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了考证。1933年前后,湖北省银行多次带领茶商和制茶技工来渔洋关开设茶号,并将红茶定名宜红茶;1943年,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指出湖北西境之宜昌、宜都、长阳、五峰、鹤峰,及湘西之石门县等地,出产中级红茶极多,以宜昌为其集中地,因称宜昌红茶区,略称宜红区。

  对于宜红古茶道及宜红茶的价值,三峡大学民族学院研究员邓辉认为,宜红茶作为载体,依附于茶源地及道路。茶叶远销路上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的统一。作为土家族区域文化的一部分,宜红茶与茶源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促进民族区域文物古迹与景观保护、文化内涵保护的重要窗口。

  在宜红古茶道文化遗存方面,石门县博物馆龙西斌馆长以石门县为例,列举了古茶道、茶号、茶仓、客栈、骡马店、碑刻、渡口、码头等文化遗存类型。他提出,古茶园为宜红古茶道奠定坚实路基;古茶庄为宜红古茶道提供发展动力;茶文化为宜红古茶道拓展历史时空;宜红古茶道为万里茶道输送源头活水。五峰县政协叶厚全从渔洋关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渔洋关作为湘鄂西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是宜红茶的生产技术中心、贸易中心、运输中心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心。

  容美茶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鹤峰是重要的茶源地,历史以“容美茶”著称于世。作为明清时期容美土司的生息之地,鹤峰现存有承载着容美茶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实物遗存和文字资料。部分学者依据这些实物遗存和文字资料探讨了容美茶的贸易形式、衰落原因、内涵价值等问题。

  对于容美茶的贸易形式,鹤峰县博物馆馆长柳洪涛认为,明、清土司时期,容美土司把茶叶的对外物资交流和贸易作为获得财富的主要来源,通过对外贸易来换取土司统治阶层的富贵生活以及满足土民对盐、铁、布等物资的渴求。以茶叶贸易为引,容美土司通过进贡来表达边地民族对王朝的臣服,通过民间贸易来获得土司的生产生活资料。并以“茶叶之路”为基础,大力引进内地的戏曲、艺术、文学、工艺、信仰等文化,促进了土、汉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交融。

  对于容美茶衰落的原因,三峡大学期刊社副编审赵秀丽认为,改土归流后,朝廷引导民众大力发展农桑丝织业,茶园大量萎缩;官府对茶商征收重税,消优惠政策,茶叶交易量也迅速萎缩。容美贡茶的独特地位被取消,成为汉地普通民众与中等阶层消费的产品。清末,广东商人改容美茶的绿茶为红茶,大量运往汉口,远销海内外。从此容美地区成为“宜红茶”的主产区,而容美茶则产量逐年下降,甚至销声匿迹。

  对于容美茶的价值,鹤峰县申遗办公室向宏理认为,容美茶的往来贸易,推动了土家族和汉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促成土汉民族融合的物质与文化的纽带。容美土司茶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饮用价值,对容美茶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对西南边远地区稳定和各少数民族和谐发展,作出特殊的贡献。

 作者:陈飞 陈昊 于梦思

 

(作者:  编辑: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