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网络专题 > 上榜人物

陈怡敏

发布时间:2018-01-14 13:37:58来源:荆楚网

  陈怡敏,女,1930年生,湖北医药学院退休教师,归国华侨。坚持17年在家里开班义务辅导200余农民工子女学习英语,她的事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湖北省高校系统践行群众路线好党员、好干部先进典型”、“湖北省最美共产党员”、“ 十堰市第三届道德模范”、 “十堰市侨界十大优秀人物”、十堰市“最美长者”。

  巍巍武当山下,有这么一位归国华侨,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她义无反顾离开印尼殷实温暖的家,飘洋过海回到祖国的怀抱,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她放弃城市的生活,毅然来到最艰苦偏远的新疆,投身于国家人才紧缺的医学事业;当再次听到祖国的召唤,她又辗转来到“山城”十堰,默默耕耘在医学教育一线,直到眼疾急需手术,才不得不离开三尺讲台。

  70岁才退休的她,心里仍挂念着身边困难的群众,在得知一些农民工子女进城学习跟不上时,她在家里搭建起简陋“教室”,佝偻着年迈的病躯,义务为他们补习功课,一坚持就是16年……讲台是她一生所爱,对党的坚贞不渝,更是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毕生追求。

  她,用一生把自己活成了一支红烛,怀揣着对党的忠诚信仰,用萤萤微光温暖四方;她,就是湖北医药学院的陈怡敏教授。

  1951年,站在航行于太平洋的轮船上,21岁的陈怡敏眺望着远方。这艘轮船正在驶往她朝思暮想的祖国。

  陈怡敏1930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祖籍广东增城,家境殷实的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陈怡敏一家始终对祖国怀揣着赤子之心,作为教育家的父亲,更是不断鼓励着自己的女儿陈怡敏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去吧,新中国的建设需要你们年轻人!” 陈怡敏从开明的父亲那里得知,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有理想、有知识的青年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在父亲的影响下,21岁的陈怡敏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她告别父母、兄弟,怀着一腔热血,毅然登上驶向祖国的轮船。

  太平洋翻腾着的狂风巨浪拍打着船舱,半个多月的海上航行,让从小养尊处优的陈怡敏吃了不少苦头。当轮船驶入广州,看着岸边星星点点的灯光,陈怡敏激动地流下热泪,心中高呼:“祖国,我的母亲,我回来了!”

  回国当年,陈怡敏选择了到寒冷的北部城市哈尔滨,学习国家急需的医学专业。“学医虽然幸苦,但可以救死扶伤,帮助更多困难的群众。”

  对习惯了热带气候的陈怡敏来说,哈尔滨零下20度的极寒天气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当时一半的学生因为无法适应寒冷气候而生病退学,但陈怡敏却锻炼身体咬牙坚持了下来,并在入学的政治学习后,向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1957年,26岁的陈怡敏大学毕业,当时医学人才稀缺,想留在大城市工作不是难事。但是,在国家“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她主动写申请要求到最偏远、最艰苦的新疆去援建边区。“只因为那里的人民最需要我。”

  哈尔滨到乌鲁木齐距离近5000公里,坐了火车,还转汽车,对已有身孕的陈怡敏来说,这是一趟艰苦的行程。“新疆的那段搓板路真是难熬,好在没把我肚子里的孩子给颠簸出来。”她回忆起当时的那段经历,只是微微一笑。

  在新疆医学院工作的24年中,陈怡敏对加入党组织的强烈愿望始终如一。她已记不清写了多少次入党申请书,她只记得,每年都向组织递交一次申请,可是每次都会被婉言拒绝。

  暂时没有被组织接受,丝毫动摇不了陈怡敏的坚定信念,也丝毫没有影响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她仍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凭着那份韧劲、那份执着,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汉族和少数民族医生。如今,他们分布在祖国新疆的天山南北,为广大牧民解除病痛。

  因工作业绩突出,从1960年开始,陈怡敏连续二届担任乌鲁木齐市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1981年,国家号召青年业务骨干投身十堰山城建设,陈怡敏毅然告别自己唯一的儿子,告别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辗转来到鄂西北山区,投身到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后改名郧阳医学院,湖北医药学院前身)微生物医学教研室的建设中。

  “学校建设之初,条件差,任务重,很多人都不愿意来。”湖北医药学院的退休教师、志愿者林正华说。但是,陈怡敏来了之后,主动挑起了建设教研室的重任,没日没夜地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学生把饭送到她的办公室,她还忙得忘了吃。

  1990年,陈怡敏到了退休的年龄,很多人认为她忙了一辈子了,应该歇歇享享清闲。可是,她舍不得离开讲台,觉得自己还有能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于是她向组织提出了返聘的申请,这一聘就是10年。

  这一年,最让陈怡敏激动的是,终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追求了近40年的夙愿。她说:“从回国之初,我就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就是我的信仰。”

  70岁才退休的她,用自己佝偻的身躯为农民工子女插上梦想的翅膀。

  2000年,陈怡敏因眼疾等身体原因退休后,赋闲在家的她开始义务帮进城务工的邻居家小孩辅导英语。

  时间久了,不少农民工慕名带着子女上门请她辅导。“学校里修鞋的朱师傅把儿子和女儿送到我这儿学习英语,百货店的徐师傅的女儿露露也来了,后来这些学生又把自己的同学带来了。”就这样,陈怡敏义务辅导农民工子女补习英语的事传开了。至今,她先后为300多名农民工子女辅导英语。

  孩子多了,陈怡敏就在家里办起了辅导班。

  2004年有段时间,每当陈怡敏在菜市场附近的早餐店吃早餐时,一位农民工师傅就会主动跟她搭话。“他们一家是从襄阳农村来十堰务工的,有个儿子叫亮亮。亮亮当时读小学四年级,其它功课都很好,就是英语学不好,但家庭条件有限上不起补习班,就想让儿子跟着我学习英语。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陈怡敏回忆说。

  亮亮刚来辅导班时,英语课本上几乎所有单词下面都用汉字标出读音。经过陈怡敏的辅导,亮亮成绩提高很快,200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十堰市第三中学,三年后又以547分的成绩考入市一中高中部,如今,又考上了长江大学。2016年中考,魏超以总分576。6分考入十堰市郧阳中学,其中英语103分,整个考场英语100分以上的仅有6人。

  像亮亮这样的孩子,在陈怡敏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好多,如徐露考进湖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涉外班(如今她已毕业,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骨科上班一年多。)……

  说到这里,老人突然来了气,嗔怪记者道:“有的孩子成绩下降,主要怪你们记者在上课的时候拍来拍去,让他们分了心。其实,我一点也不想出这个名!”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她都认真记录。前不久,有一个叫冰冰的小孩没有来上课,陈怡敏两次打电话询问家长孩子的情况。她说:“家长把孩子放在我这里,是希望我把他们教好,如果一天、两天不来,学习就上不去,我就失职了。”

  陈怡敏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孙子孙女,不仅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还在生活上处处关爱他们。她经常给他们买好吃的,照着菜谱给这些孩子做排骨汤,炸香蕉……还自掏腰包给孩子发奖学金,每学期结束,对语数外三门课考到90分以上的孩子,每科奖励10元,每科成绩考到100分的,奖励30元。16年来,她共计给孩子发放奖学金近万元。

  陈怡敏的努力,换来了孩子们的自信与提高。在她的精心辅导下,原来英语成绩不好的孩子,考试分数普遍提升到90分左右,有的孩子甚至能拿100分。“孩子不仅对学习英语越来越有兴趣,成绩大幅提升,而且性格也变得比过去活泼开朗,越来越自信了。”这是不少学生家长的感受。

  陈怡敏的儿子在新疆生活,考虑她孤身一人,年事已高,多次要接她到新疆养老,但她都回绝了儿子:“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我还离不开这些孩子,还想给他们做点事。”前不久,陈怡敏8岁的孙女打电话给她,想她回新疆,但是她还是放不下这些孩子们。

  17年来,陈怡敏始终坚持义务辅导农民工子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身体的病痛。她总是说:“帮扶这些孩子是我现在最大的生活乐趣,孩子们成绩进步、健康成长是我最欣慰的事!”

  坚持17年义务帮扶困难农民工子女的事迹传播开了,她的无私精神也影响到身边的人,30多名退休老人联合成立“银龄帮扶志愿工作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帮扶困难群众。同时,湖北医药学院也组织教师和大学生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

  “现在,一名退休英语老师和两名大学生,每周都会到我家一起辅导这些孩子的功课。”陈怡敏难掩心中的喜悦。

  87岁的她,大方地帮助别人的孩子,对自己却那么“吝啬”

  陈怡敏是一位倔强的老人。对于87岁独居的她而言,每一次买菜都是一次“长征”,需要小心翼翼挪下宿舍四楼高的台阶,蹒跚着走出学校,费力地翻过人行天桥,才能到菜市场,遇上雨雪天气,老人更是没法出门。

  记者在陈怡敏家里看到,狭小的客厅里,摆着年代久远的沙发和斑驳的小木桌、一台18寸的老式电视机、一台轰鸣作响的台式电扇以及一台播放磁带的收录机是仅有的电器。没有一样是新的家具。和第一次到她家的所有人一样,记者简直不敢相信,如此简陋的地方就是一名资深教授的家。

  林正华告诉记者:“陈教授对孩子舍得,却对自己十分苛刻,一日两餐经常是吃泡面、啃馒头。”她关心国家大事,电视机是用来早中晚看新闻的。

  陈怡敏对这种简单的生活甘之如饴,奉献是她最大的乐趣。虽然年事已高,加上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痛,本身也需要帮扶,但她从未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因为她认为自己很富足。学院的领导看望她时,担心老人夏天中暑冬天受冻,要给她装空调,她拒绝了,“这哪有哈尔滨冷”;怕她洗衣服不便,要给她买一台洗衣机,她又拒绝了,“我现在还能动,新疆那么艰苦的条件我都过来了。”

  “陈奶奶也不容易!”家长们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着对陈怡敏的尊敬和感谢,她每次去菜市场时,总有一些家长争着向陈怡敏的菜篮子里塞菜,常常让她不敢靠近他们的摊位。逢年过节家长们还会带着礼物登门拜访,陈怡敏都会暗暗记下家长的名字和礼物,事后托别人把礼物送还回去,或者折换成钱让孩子还给家长,为的就是不收家长一分钱。

  “我从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面对媒体的采访报道,以及各种荣誉表彰,陈怡敏不曾动摇过自己的初心,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 “跟孩子们在一起,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身体的病痛,忘记了独居的孤寂。”

  有一天,陈怡敏问孩子们,奶奶和你们非亲非故,为什么义务教你们学习英语?孩子们摇摇头说:“不知道。”

  “因为奶奶是共产党员,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员就要为老百姓做好事!”陈怡敏坚定的声音在孩子的耳边久久回荡。

  “红烛奶奶”陈怡敏,佝偻着身躯,一只手扶着墙壁,一只手拿着教鞭,给孩子辅导的画面,已深深刻在记者的脑海里;当记者离开了陈怡敏狭小的房间,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又一次响起……

(作者:  编辑:陈雅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