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戏。
黄梅采茶戏习称采茶戏或花鼓戏,外省称之为黄梅调、黄梅戏、下河调、三角戏等。黄梅采茶戏主腔为七板,源于鄂东一带的茶歌、畈腔,也称“哦呵腔”。黄梅采茶戏流传非常广泛,江西的武宁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浙江的睦剧、福建的三角戏及湖北的阳新采茶戏等——尤其是安徽的黄梅戏——在形成过程中,与黄梅采茶戏有渊源关系。学界对黄梅戏也就形成了“发源于湖北,发展形成于安徽”的共识。1970年代黄梅采茶戏便已无专业剧团,但民间半职业采茶艺人还比较多。到了1980年代末,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大力发展“鄂派黄梅戏”,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鄂派黄梅戏”已成为一个品牌,黄梅采茶戏已经被黄梅戏取代,其本身也发生了转化。2006年,湖北省黄梅县与安徽省安庆市同时申报“黄梅戏”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
黄梅戏在湖北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有流布,尤其是靠近安徽、江西的黄冈市等鄂东地区。
目前我省黄梅戏专业演出团体总数8个,含国办团体6个,改制转企团体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