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剧原名楚调,亦称二黄、汉调,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首开“皮黄合奏”,有近四百年历史。早在清朝乾隆中期,湖北的“楚调”就已经在北京流传开来。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米应先、余三胜等一批出色的湖北汉调艺人携着他们的代表剧目如《战长沙》《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等随徽班相继进京,引起强烈反响,所以有了“班曰徽班,调曰汉调”之说,为我国最大剧种——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其它皮黄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其声腔、剧目、表演等方面的丰富积累还哺育了湖北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汉剧之于湖北的意义,已不单是一个古老剧种,它是湖北戏曲文化的一个象征性代表。汉剧在中国戏曲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汉剧唱腔优美,曲调丰富,主要声腔是以皮黄为主的板腔体声腔,兼有昆曲、小调等。汉剧传统剧目繁多,号称“八百出”。其舞台语言采用了中州韵、湖广音和武汉一带的地方官话。汉剧角色分十大行,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各行有其独特的剧目、唱腔,表演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汉剧当前流布区域为湖北省境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湖南、四川、河南、陕西、广东和福建部分地区。
1950年代后,汉剧在湖北蓬勃发展,全省范围内一度建立了二十多个汉剧专业院团。目前湖北的汉剧的专业演出团体总数4个,含国办团体3个,改制转企团体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