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我们的国剧,也被收入《中国戏曲志·湖北卷》中。其唱腔主要有西皮、二黄、四平,兼唱昆曲、吹腔、小调等。
京剧与湖北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京剧中的皮黄腔与湖北的汉剧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早在清朝乾隆中期,湖北的“楚调”就已经在北京流行。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米应先、余三胜及李六、王洪贵、龙德云、童德善、谭志道等一批出色的湖北艺人携着他们的代表剧目如《战长沙》、《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等相继进京,引起强烈反响,所以有了“班曰徽班,调曰汉调”(见《梨园旧话》)的概括。除了皮黄声腔的重要影响外,汉调丰富的剧目也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至今京剧的大部分传统剧目与汉剧几乎一样,表演行当也是在汉剧十大行的基础上做出的改进。而京剧中以湖广音、中州韵为基础的“韵白”,更是从“老生前三杰”的汉派代表人物余三胜开始,一直延承下来。
京剧在湖北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有流布,武汉是京剧活动的大码头。辛亥革命后,由于武汉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大批京剧名家纷至沓来。新时期以来,“鄂派京剧”更是誉满天下。
当前全省拥有专业京剧剧团的地区为武汉市、鄂州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孝感市等,现有京剧专业演出团体总数7个,其中国办团体4个,改制转企团体3个。
(作者: 编辑: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