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网络专题 > 典型亮点

可歌可泣找水人

发布时间:2018-12-13 11:44:22来源:荆楚网

  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田在“岩皮上”,屋在“吊坎上”。这里是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峰岩村。

  多峰多岩的峰岩,就是无水。正是在这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找水故事,出现了一支“找水敢死队”。他们坐着简易的土箩筐,舍命滑降到80余米深的“天坑”找水,并从侧面打通了一条长80多米的引水隧洞,全村千百年“看天吃水”成为历史。

  一股清泉水,寻梦几代人。2008年连续3个月的秋旱,将2000多位峰岩儿女推向了用水绝境。村党支部书记张济平看着两个老人为水争吵打架,劝解不开,他心如刀绞,流着泪对二老说:“别打了!请你们放心,我就是豁出命,也要找到水源。”

  他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始了地毯式的搜索,寻访78名老人、28处井源,皆无一处理想水源。就在绝望之际,他想起了一处“传说”中的水源地,当地人称为“槐树天坑”。这个“天坑”,也只是经常听老人们说起,可从来没人下去过。他和2名党员、3名群众代表相约,一起进入“天坑”。这6人私下商量好,每人买了一份100万元保额的保险,甚至写好了“遗书”。

  心系全村百姓用水安全,他们义无反顾,毫不退缩。那天清晨,张书记早早起了床,独自一人来到村委会办公室,等着其他5人的到来。待找水人员全部到齐后,张书记带着大家直奔“天坑”。

  “天坑”到底有多深,不得而知;里面到底有多险,无法预测。他们把一个竹篓用绳子系好,另一端拴在树上。张书记第一个钻进竹篓。他蹲在里面,头顶电筒,满脸笑容。

  众人手里的绳子一寸一寸放开,张书记慢慢地往下落,渐渐地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不多久,天坑里传来张书记惊喜的声音:“我听到水声了!听到水声了!”

  绳子还在一寸一寸往下放,不安也一寸一寸增加着。又过了一会儿,下面传来声音:“行了,我落地了。”这声音不大,却如一声春雷,让人又惊又喜。上面的人抱在一起,激动地泪流满面。接着,第二人,第三人,第四人,第五人依次下去。剩下的一个队员一路狂奔告知乡亲:“找到水了!找到水了!”

  乡亲们丢下自己手上的活儿,火速赶往现场,一起将坑下的几位英雄拉上地面。

  这支“找水敢死队”在80多米深的洞下找到了暗河。2015年村里组织群众肩挑背驮,硬生生在岩石山体中打通一条89米长的地下隧洞,建成“地下红旗渠”,实现清泉出山的梦想。

  如今,全村彻底告别了攒“天河水”、舀“沟沟水”的历史。村民为此作诗:“昔有红渠胜天险,不如峰岩地下泉,吃水不忘敢死队,自力脱贫谱新篇。”

  作为宜昌市39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峰岩村已于2016年年底率先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峰岩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群众归结为一句话:“多亏了一个好书记。”

(作者:  编辑:黄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