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代名舰。它先后见证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广东蒙难”、“中山舰事件”、“武汉保卫战”五大历史事件,于1938年10月24日被侵华日军空袭机群炸沉于湖北武昌金口镇长江水域。1997年1月28日,中山舰作为我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实物见证被整体打捞出水,经过近两年的修复已基本恢复原貌,今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一代名舰中山舰可望成为一座水上流动博物馆,北上南下到沿海沿江的城市巡回展出,让人们重睹它的英姿———中山舰将重新起航。
修旧如旧见证历史
中山舰今日英姿勃发
“25年服役,历经风云变幻,铮铮铁骨不屈;59载沉没,今朝重见天日,民族精神雄起。”这是湖北船厂中山舰修缮现场的一条标语,也是中山舰沧桑历史的真实写照。8月1日下午,记者在湖北船厂中山舰修缮现场看到:这艘长62.1米、宽8.9米的一代名舰,停放在有5层楼房高的庞大船篷间,与刚打捞出水时的破旧状况已完全不同。巨大的舰体呈东西方向,舰体外观崭新而雄伟,舰体保护主色调为锡灰色,吃水线以下则为深红色,右舷中部一个大弹坑非常醒目,望台右侧也是一个大弹洞,工人们正在清理地面上的杂物。通过铁梯登上中山舰,只见金黄色的巨大的螺旋桨已安装完毕,木质救生艇和3个舢板高挂在舷的两侧,舵机、锚机、主副机组、望台、甲板、栏杆、炮台等都修复安装到位。有意义的是,舰上的甲板一面是1913年出厂时的样子,一面是1997年出水时的样子。8门从郑州运来的仿真火炮都已安装好,2门主炮、6门舷炮和望台炮,包括重达4.7吨、口径105毫米的主炮一门,75毫米的后炮一门,47毫米的舷炮4门和20毫米望台炮两门。在中山舰被击沉的1938年,舰上8门火炮因抗战需要被拆除上岸,这次完全按1:1的比例复原。据舰船专家介绍,此舰在1913年出厂时,也算世界上火力很强大的军舰之一。据介绍,原先中山舰上有100多个舱室,这次仅复原了5个:驾驶舱、舰长室、大官厅、士兵舱、电信官室,里面床、桌子、吊柜、照明设备一应俱全,新刷的油漆还有些味道刺鼻。电信官室摆上了仿制的钢笔、有纪年铭文的石砚、值班木牌,士兵舱内则摆上了仿制的围棋、枪支、生活用品。中山舰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蔡华初对记者说,1997年中山舰打捞出水时,舱内的墙壁仅剩下巴掌大的一块,现在完全是根据当时的样子复制的。当时还找到了3000多件文物,如孙中山先生的半身铜像、中山舰的建造牌,以及电信官室的钢笔、有纪年铭文的石砚、值班木牌、士兵舱内的围棋、枪支、生活用品、官厅的佩剑等。这些文物现都在博物馆珍藏,舰上用的是仿制品。那么眼前的中山舰,跟1925年时一模一样吗?武汉市中山舰修复保护工程管理部文物组组长周斌说,现存中山舰早期照片只有一张,1925年中山舰的很多细节已无从得知。所谓“整旧如旧”也并非修成旧东西,而是恢复过去某个时期的大体特征。目前中山舰整体恢复成孙中山先生登舰时的样子,但保留1938年日寇炸弹留下的痕迹。1938年,它的右舷中部被日机炸出一个大弹洞,江水从此渗入锅炉舱,导致中山舰沉没。修复的中山舰保留了这处大弹洞,作为对它参加“武汉大会战”这段历史的纪念。修复的中山舰船体呈锡灰色,是根据年代相似的俄罗斯阿芙乐尔号军舰推定的。它的舰炮,则是根据20世纪初期舰炮的资料进行推算、设计和仿制的。中山舰的100多个舱室为什么不全部复原?对此周斌解释说,修复中山舰的意义,是向人们展示近现代史的实物见证,宣传一种革命精神,而不是为了普及舰船知识,所以像弹药舱之类的部位复原的意义不大。这些方案,都曾征求了当时目击过中山舰的一些幸存者的意见,得到他们的认可。
民间集资专家论证
出水两年多开始修复
中山舰沉没半个世纪以来,人们没有忘记它的辉煌业绩,它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打捞、修复并展示中山舰,已成为海内外爱国人士的共同心愿。198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湖北省文化厅开始筹备打捞中山舰。199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在国家有关部门、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支持、赞助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的中山舰整体打捞工程开始,经过78天日夜奋战,1997年1月28日,沉睡江底59年的中山舰被整体打捞出水。当天上午,大军山两岸万人争看刚从江底露出水面的中山舰右舷栏杆。栏杆只伸出水面一尺多高,两侧被四艘绑缚着的驳船严严实实地遮挡着,即便是千里眼也很难看清,可是两岸的人们依旧人挤人地肃立在房顶、树杈、堤坡、沙滩、码头和船上。1997年2月19日,中山舰运抵湖北船厂。沉睡江底59年的中山舰被打捞上岸后,湖北省设立了中山舰专项基金,通过各级拨款和民间募捐等形式筹资4000多万元。然而,中山舰在湖北船厂一躺就是近3年,其间,工作人员只对其做过断断续续的除淤、清沙等日常维护和研究工作,整体的修复工程却一直未启动。就如湖北船厂一些工人的说法,只是给它“洗洗澡”、“抹抹油”。据有关管理部门的说法,这是因为中山舰的修复方案一直没有敲定。文物的修复保护有个原则,即“整旧如旧,恢复原貌”,但对中山舰的修复,专家们各有各的方案。1997年4月,湖北省文物局组织全国文物保护、博物馆、历史学、考古学和舰船设计制造、舰船史方面的30多位专家,召开“中山舰修复保护方案专家论证会”,会上提出四种意见:一是恢复到中山舰1913年下水时原貌;二是恢复到1925年以中山舰命名时的原貌;三是恢复到1938年金口沉没时的原貌;四是保持重新出水时的原貌。修复方案经过几年的争论,最终才由国家文物局拍板定下来,中山舰的船体、轮机、舱室等主要设施都要按照1925年4月“中山舰”命名时的样子进行修复。1999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33周年纪念日,中山舰在湖北船厂正式动工修复。据了解,为了修复中山舰,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以一位副市长为组长的武汉市中山舰修缮保护领导小组,下设专家组、文物组、监理组、保护组、保卫组、技术组、配建组、施工组。舰船专家与文博专家联袂,这在中国修造船史和文物保护史上都是第一次。武汉市领导对此的指示是“中山舰无小事”。自开工以来,8个专业组的专家们日以继夜地施工,船厂的造船专家和研究所的舰体专家就在现场“安营扎寨”。尽管复原后中山舰不能自己在海上航行,要靠动力拖动,但所有的轮机和水密实验都是按照一艘真正在水上航行的军舰的标准来做的。工人最多时达到了300人,20多个工种相互配合。有些譬如给甲板捻缝、铆钉的工种已失传,不得不找到70多岁的老工人来干。为了更真实地再现当时原貌,连在“大跃进”时丢失的锅炉也找到了,还请来中山舰的幸存者来认证。可惜的是,今年4月7日,原中山舰的副电官、88岁的张蒿龄在昆明去世,没能亲眼看到中山舰修复后的英姿。这位1932年就在中山舰上服役的老人,生前也是中山舰上的最后一位幸存者。
南下广州北上大连
将成水上流动博物馆
中山舰的修复有一条重要原则:“恢复其自浮能力,使之适于水上展示”。遵守这条原则,为了方便中山舰“北上南下”,进行展出,国家文物局同意武汉市将中山舰建成一座水上流动博物馆。但中山舰却不会重新下水。原因有几个:一是大弹洞保持了原状,江水会进来;二是中山舰是一艘铁甲战舰,沉没江底近60年,出水时舰体锈蚀严重,现在虽然刷上了专门的保护漆,但如果泊在江水中,舰体无法经受江水的长时间浸泡。专家们为中山舰设计了“自浮”设备,那就是建一座专用船坞,托载中山舰。1999年,武汉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与中船重工集团701所签约,委托该所设计中山舰专用浮船坞。因此,中山舰修复完成之后,建造一个用以承载“中山舰”的巨大船坞便成为与修复工作相配套的重要工程。承载中山舰的浮船坞实际上是一艘巨大的船。目前该船图纸已通过评审。该浮船坞89米长、24米宽,带有现代化的多媒体展示功能,造价估计在千万元。但目前有关浮船坞设计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分歧在于是否安装动力装置,由船坞直接牵引舰体在水面移动。据说,有关方面正在协调。到今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修复后的中山舰将在浮船坞的拖动下,南下广州,北上大连,到沿海沿江的城市巡回展出。中山舰最终落户何处,现在也成了一个各方争论的话题。目前,武汉市的武昌、汉阳等地都在积极争取中山舰落户本地。江夏区为中山舰的打捞、保护出过不少力,他们也在竭力争取让中山舰在江夏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