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记者姚启慧
层层叠叠的青山不断退后,我们的车在山沟中的羊肠小道小心行驶。那一团团云朵依然断断续续盘桓在峻岭之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里已经看不到“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的冲天豪气,更无从寻找“运筹帷幄,绝胜于千里之外”的英雄气概。山脚下,只留下一条细长的小路指引我们去寻找那段悠长的历史。
经过艰难地跋涉,终于抵达目的地——七里坪秦氏祠抗日军政学校。停车着地,首先迎来的是一名胸口荷包放着一幅老花镜、衣着极其普通的63岁老人秦基彩,让人很难想象他已经为新四军抗日军政学校旧址义务照看了30年。

秦氏祠外景
老人指着祠堂,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家族里的堂哥秦基伟,就是在这里度过了童年,走上革命道路,最后成了共和国的上将。”
据老人介绍,面前这座祠堂始建于道光六年,家族一名叫秦尚武的人在河南做官,捐资修建了这座祠堂。和中国很多老的祠堂一样,秦氏祠堂主要祭祀和开办家族学堂等。红安县委党史办干部辛向阳介绍,抗战时期,大批的抗日、革命骨干汇集在七里坪地区,在秦家祠举行了多次抗日干部培训,这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农村进行活动和坚持老根据地的战略支点”,也被人形象地称为鄂东革命根据地“摇篮中的摇篮”。

秦氏祠内部结构功能分明,这是祭祀用的堂屋
1937年7月27日,红28军与国民党鄂豫皖边区达成停战协议。协议规定,鄂豫皖边区红军和便衣队的集合地点为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郑位三、高敬亭、何耀榜等领导人与国民党代表多次进行谈判,解决了合作抗日的问题。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以七里坪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区正式形成。
为了提高抗日干部军政素质及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董必武指导中共湖北省委,利用新四军第四支队七里坪留守处的合法名义,于1937年10月至1938年6月,在七里坪创办了一所抗日军政大学,也称为“抗日青年训练班”。

秦氏祠的一角
当年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方毅任主任在抗日军政学校的回忆录中提到:“当年,在黄安县七里区秦氏祠开办抗日军政学校,我任主任,彭康任教务主任,郑位三作政治工作,还配备有几名专职教师余立金、吴克华、聂鹤亭等同志。”
辛向阳说,当时,“青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各地选送有前途的骨干入学,学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军事课由部队领导同志轮流讲授。郑位三主讲“战略战术”,彭康主讲“党员修养”,方毅主讲“统一战线”和“群众工作”。1938年春,叶剑英同志就去讲过一次军事理论课。
在郑位三、方毅的领导下,先后办了3期,第1期50人,第2期150人,第3期200多人。抗日军政学校培养了大批军政素质较高的干部,奔赴抗日前线,后来多数被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刘西尧同志就是该校第一期学员。
历史证明,这所学校,实际上已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干部教育的基地之一。

秦氏祠的一角
从1968年开始到1989年,秦氏祠被再次利用,作为七里坪镇罗畈初中教室。从1976年开始,当时的罗畈村小学老师秦基彩常常来到秦氏祠修修补补。
1998年,原来的罗畈村小学因为没有水源、风大、虫多,经过请示,将学校搬到了秦氏祠,改名为秦氏祠罗畈小学,并在秦氏祠的旁边加盖了教学楼。秦基彩也随着学校一起,搬到了这里。
从那个时候起,他除了自己照看秦氏祠之外,还经常带领学生到这里义务劳动,每当这个时候,就给学生讲红军、新四军打击日寇的事情,并向同学们讲述日寇的暴行。
“这一下照看秦氏祠就更方便了。”经过秦基彩的争取和有关部门的批准,老人家退休后搬进了秦氏祠居住。老人介绍,他2004年从民办教师岗位上退养,每年都领退养教师补助,他认为这样可以专心打理秦氏祠了。
虽然昔日的“在鄂豫边农村进行活动和坚持老根据地的战略支点”变成一所小学,但它的丰功伟绩却并没有被人忘却。
秦基彩说,“我做这个事,没什么义务不义务的,让更多的人知道秦氏祠的光荣传统和革命故事才是最主要的。”老人的努力使得这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
夕阳渐渐西下,我们也踏上寻访其它抗日战场的征程。回头望去,旁边大山的阴影渐渐将秦氏祠遮住,祠堂的建筑显得更加宁静、肃穆、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