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记者 姚启慧 通讯员陈军 董文生

何功伟烈士的“衣冠冢”
蜿蜒的山路、连绵的群山、小河溪水……加上两旁满眼的绿意盎然,已经习惯了在山间穿行。26日,我们的目的地是何功伟烈士纪念亭。
停车伫立,眼前是一条平坦大道,两排笔直高大的树木一直延伸过去,像阅兵欢迎我们的到来,也像守护者一样守护着先烈。大道的尽头是何功伟烈士纪念亭,顶天立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在陵园里,何功伟烈士的堂弟、现年85岁的市农业局离休干部何功扬,拿着一张烈士的照片,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一切。
“何功伟是我们鄂南抗日革命的带头人,是鄂南的思想奠基者、传播者。”老人显得有些激动,声音提高了很多。
何功伟,1915年11月出生,湖北咸宁人。中学时期,他积极响应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活动。1936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随即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辟鄂南抗日根据地,任鄂南特委书记。
为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团结争取本地绅士,利用各方面关系,联合建立武装,何功伟主动承担了争取他的族叔何寰桢的工作。何寰桢是咸宁县名绅,出身行伍,曾当过民团团长,有势、有枪,何功伟多次登门向他晓以救国大义。何寰桢深为感动地说:“过去我错了,今后我听功伟的。”何寰桢出面号召乡人,筹集粮饷。9月在柏墩很快组织起一支拥有300人的抗日游击大队,即咸宁县国民自卫队第二大队。
10月29日,咸宁沦陷。何功伟、何寰桢率领这支新组建的抗日游击队登上了柏墩桂榜山。上山之前,何功伟为了给游击队储备粮食,把自己家的谷仓打开运了几十担上山,还把自家的御寒衣服拿出来,管家陈昌兴老人不同意,同何功伟吵了起来,何功伟对老人说:“我父亲将来问你,你就说是我拿去了,叫你找我好了。”游击队上山后,他指挥队员们在密密的丛林里进行军事训练,准备迎击日寇的进犯,还在九龙寺办了“咸宁县抗日青年训练班”,培养了大批的游击队骨干。
11月,何功伟率领游击队在咸宁桂榜山八卦宕打退了一小分队进犯的日寇,配合农民自卫队打死了两个逃散的日寇。不几天,驻守柏墩的一支日寇小分队向鸣水泉方向袭击,何功伟率领游击队在山道上设伏,打得敌人仓惶逃去。从而,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鄂南人民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第一枪,大大鼓舞了抗日斗争中的鄂南人民。此后,游击队活跃在咸通公路两侧的高山密林中,不断打击敌人。
“从根据地建成到他被捕,何功伟带领部队打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一百多起,把敌人打得不敢进山来。”何功扬老人说。
1940年,宜昌失守后,湖北的国民党军政机关纷纷迁至恩施。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到恩施后,销毁进步书刊,解散抗日群众团体,大造反共舆论,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进行盯梢,追捕。何功伟带领同志到敌特势力较弱的偏僻山乡,或以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员的身份,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揭露日寇、汉奸、顽固派的罪行;或以教师的名义,在农村创办夜校、识字班,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斗争。通过这些活动,恩施这个遍布国民党特务的古老山城,不断发出抗日救亡的怒吼;广大农村的革命形势,更是热气腾腾。
1941年,国民党反动当局成立特务机关,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因叛徒出卖,何功伟被捕入狱。
在狱中,何功伟严守党的秘密,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经受了严刑拷打的考验,识破了敌人的“劝降”伎俩,挫败了敌人的“感化”阴谋,严词拒绝了敌人高官厚禄、出国留学等所谓“自首”条件。他还赋诗填词,谱写了《狱中歌声》:“我热血似潮水的奔腾,心志似铁石的坚贞。我只要一息尚存,誓为保卫真理而抗争……”用歌声作为鼓舞战友同敌人斗争的武器。面对敌人先后十余次利用其亲属到狱中劝降,何功伟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儿献身真理,早具决心,苟义之所在,纵刀锯斧钺加诸颈项,父母兄弟环泣于身前。此心亦万不可动,此志亦万不可移。当局正促儿‘转变’,或无意必欲置之于死,然揆诸宁死不屈之义,儿除慷慨就死外,绝无他途可循,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成仁取义,此正其时。”他在给妻子的诀别书中写道:“告诉我所有的朋友们,加倍的努力吧!把革命红旗举得更高。好好地教养我们的后代,好继续完成我们未竟的事业。”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为理想、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浩然正气。
1941年11月17日,何功伟被敌人押到恩施方家坝后山五道涧刑场。在临刑的百余级石板路上,敌人放言只要何功伟回一回头就不杀他。但遍体鳞伤、拖着沉重脚镣的他义无反顾,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时年26岁。
何功扬老人讲到这里,禁不住留下了眼泪,拿着烈士相片的手不断的颤抖,“那一年,我与何功伟在武汉呆了七天,想不到那七天竟然是我们兄弟俩一生中最后的七天。”
高官厚禄前不动摇,威逼利诱下不低头。这是共产党人何功伟革命生涯的光辉写照。
青山环绕,绿水幽幽,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了,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每一位烈士亭参观者的心中默默传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