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摆手舞
|
(2005-09-07 09:53:37)
| 摆手舞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土家语称"舍巴日",是土家族在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的一种群众性舞蹈,多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期间进行,也有在暮春三月进行的。摆手舞在土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周武王伐纣时期。据考证,土家"摆手舞"来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摆手舞的形式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主要用于祭祀,一年或五年举行一次,多在野外进行。小摆手用于一般喜庆活动,多在摆手堂内进行。人数为数十人、数百人不等。摆手舞基本动作有单摆和双摆两种,跳时,一人在中央敲锣打鼓,由表演熟悉的人领头,众人围成一圈跳舞。其主要动作是双手随着一个方向甩顺边手、身子左右扭动前行。摆手舞与其它民间舞蹈形式不同的最大特点是肢体同边走,左手左脚,右手右脚,臂腕不动,两手直甩,动作幅度小;腿部整个动作都是曲腿:屈膝、下蹲,重拍在上,弱拍在下。摆手舞气势粗犷,动作古朴、稳健,原始气息十分浓郁。舞步中时而表现飞禽走兽,时而表现撒种纺线,内容丰富。土家族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摆手之乡"舍米湖村地处湘鄂川三省交界的群山中,位于湖北鄂西自治州来凤县境内西南角,距著名的卯洞漂流风景点--百福司镇只有八、九公里。全村170户600多人都是土家族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彭。据村里老人讲,他们都是唐末年间迁居此地的彭姓先祖彭相龙的后代。村里人世代事农,民风淳朴,不沾赌、毒等劣习,唯好摆手舞。村南有一座摆手堂,据说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据堂前石碑文字介绍,该堂曾于清同治二年进行过第二次修复,仅此依据,该堂也称得上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摆手堂之一了。所以当地人都说它是"神州第一摆手堂"。1988年,鄂西自治州还把舍米湖摆手堂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设寨建村的历史,五百年的摆手堂,此外,村里一个八十高龄的摆手老人彭昌会也让舍米湖村名声在外。彭昌会生于民国六年,现年83岁,鄂西"摆手三老"之一(另两老现已过世),早年上过"新学",能读书识字。提起摆手舞他如数家珍,从土家人的风俗到摆手舞的由来、到摆手舞的动作要领,他都会向每个来访者一一道来。1953年他教出的村里土家摆手队曾到过武汉参加民间舞蹈表演赛,还进京给领导作过汇报演出呢!今天他全家老小居住吊脚楼还是当年政府奖励的60元钱建的。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留、保存土家族人民族风俗、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艺术瑰宝,但在今天由于后继乏人、地方经济落后使得它正一步步走向消亡。正是处于这种对挖掘、整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宝藏的紧迫感,笔者专程于2001年的农历春节前往"摆手之乡"舍米湖村采风,用镜头记录下一个摆手老人和他的摆手舞的故事。
[相关链接]: 恩施命名2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古镇犹闻摆手歌——土家族摆手舞发源地舍米湖印象 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舍米湖摆手堂(图) 三岔傩戏(图) 傩舞(图) 土家摆手舞 土家三棒鼓 宣恩小茅坡营村 身怀地龙灯绝技——邓斌(图) 十样锦耍耍 恩施灯戏 鹤峰“傩愿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