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湖北>>博文生活>>本页       
 
古镇犹闻摆手歌——土家族摆手舞发源地舍米湖印象


(2005-09-07 09:45:37)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读罢清朝土家诗人彭施铎的经典传世之作,令人不得不遥想当年百福司舍米湖盛极一时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场面。

    众所周知,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村德高望重年长者)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

    一、古镇、古寨、古堂

    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之地的百福司镇,自唐、宋、元、明至清,史料中都有记载,仅百户而成土司,曰“百户司”。清乾隆元年加封百福司,设巡检司镇守卯洞,从此,沿袭百年的土司制度不复存在,唯有气势宏大,高墙残垣的土王宫——“万寿宫”,默默向人们诉说着已逝去的历史。

    距百福司镇只有7.5公里的舍米湖,座落于武陵山余脉的群山之中。全村170户600多人都是土家族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彭。据古碑记载(此碑因文革破坏,现不知下落),他们都是唐末年间迁居此地的彭姓先祖彭相龙的后代。村里人世代事农,民风淳朴,不沾赌、不沾毒,唯好摆手舞。

    舍米湖村西南有一摆手堂,据堂前石碑文字介绍,该堂曾于清同治二年进行过第二次修复,仅此依据,该堂也称得上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摆手堂之一了。上千年的古寨,几百年的古堂,为渝东、湘西、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发祥地,因而被誉为"摆手之乡"、"神州第一摆手堂"。

    摆手堂即神堂,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摆手舞的“廊场”(方言:意地方)。土家族摆手舞的流传地域在渝、湘、鄂三省边区十分宽广,《永顺府志》、《永顺县志》、《龙山县志》、《清江县志》、《来凤县志》、《卯洞司志》等清代志书中,对摆手堂均有详细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溯至更早一些时间,湘西永顺、龙山、鄂西(恩施)、来凤、宣恩等县,凡有土家族聚居的中心村寨,均建有摆手堂或土王庙,即摆手堂。每到春节过后,土家群众不分男女老幼,身穿节日盛装,聚集摆手堂前,在梯玛或掌坛师的引导下,“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跳起欢快的摆手舞,唱起缠绵的摆手歌,表演起各种艺术节目。也有少数地方在三月或五月举行,故又称“三月堂”或“五月堂”。有个别地方还在农历二月社日举行,称为“社巴巴”。

    舍米湖摆手堂,位于村南的山坡上,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周围圈以院墙,系用山石琢成片块状砌筑,大门位于院墙前方正中,略作牌坊状,两立柱和横楣皆长柱形条石,在立柱与横楣接榫处,左右各镶半月形石牙一块,大门与神堂之间是一条石铺甬道,位于院落的中线上,道旁夹植高大古柏五株,既增添幽静气氛,又便于跳摆手舞悬挂红灯。神堂的墙壁也是石块砌成,上覆“人”字披的黑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檐飞拱,显得简单厚重,朴质无华,与一般寺、观、祠全然不同。有神堂一间,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神位。

    每年新春佳节,舍米湖寨内热闹非凡,人们披红戴绿,男女老少齐到摆手堂,场内松树上张灯结彩,群众围绕松树跳舞,鸣锣击鼓,通宵达旦。清咸丰年间陈秉钧在《题土王词》一诗中形容:“五代兵残铜柱冷,百蛮风古洞民多,而今野庙年年赛,里巷犹传摆手歌”。

    二、摆手舞、摆手歌 

    摆手舞主要流行湘、鄂、渝边区酉水流域,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解放初期,全国仅有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的土家族人跳的摆手舞保存最为完整。摆手舞土语叫做“舍巴”、“舍巴日”、“舍巴格痴”或“舍巴巴”。每逢新春佳节,即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土家族人择一良辰吉日,到傍晚时分,各户老幼,有的提灯笼,有的带供品到“神堂”(摆手堂)举行祭祀活动,以求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等土家族先祖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然后,把灯笼挂在摆手堂坝子的大树上,置大锣一面,放大鼓一个,由当地年长者敲击,众人合着鲜明的锣鼓节奏,周圈而舞、合拍而歌。

    摆手舞的土家族特色浓郁,十分新奇好看。此舞的特点是摆同边手,出同边脚,即出左脚摆左手,出右脚摆右手,躬身屈膝,略微下沉,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撒种”,时而“磨鹰展翅”。舞姿粗犷大方,动作刚劲健美,体现了土家人民勤劳朴实、勇敢刚毅的气质。

    土家族人每跳摆手舞,必有摆手歌。土家族摆手活动中所唱的歌叫摆手歌,摆手歌有行堂歌与坐堂歌两种。行堂歌是伴随摆手舞内容编唱的歌,跳什么唱什么,一人领唱众人吆喝。坐堂歌则是歌手们坐下来唱,有单唱、对唱、合唱。由土家“梯玛”唱的古歌唱词是固定的,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起源歌“麦日里日”,叙述人类创造万物的经过;二是民族迁徙歌“翁左尼业沙”,主要叙述土家先祖在武陵山区栖息的经过;三是农业生产歌“杰谢日业沙”,主要记叙土家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四是英雄叙事歌,主要记述土家族古代英雄人物的业绩,保存完整的有《罗蒙措托》、《日客额地客额》等,传统摆手歌作为土家族的一部形象化的早期历史,是中国古代土家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与摆手舞一样是维系与稳定土家人人民共同心志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土家族人民光辉文明的史诗。

    传统摆手歌因其样式呆板,唱词长,用土家语演唱,加之文革期间,破坏冲击,造成传统摆手歌失传。流传下来的现代摆手歌因其样式灵活,随意性强而越来越受土家族人喜爱。
 
    现代摆手歌形式有七言四句、七言五句、八句等多种格式。既灵活自由,又音韵和谐,谐音双关,比喻起兴,富于联想。代表作品有《向老官人》、《西朗卡布》、《哭嫁歌》、《薅草锣鼓歌》、《闹五更》、《黄四姐》、《探男歌》、《货郎歌》、《螃蟹歌》、《单身汉歌》、《青蛙歌》、《结婚歌》、《十送》、《十绣》、《十爱》、《十写》、《十想》、《猜字歌》等,与土家族的婚嫁和劳动生活密切融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正是:

    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诀缓行歌;
    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也嗬。

    不少土家族青年男女,借唱摆手歌,互倾爱意,借歌言情,借歌言志,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出现不少经典绝唱,如:

    高山种荞不用灰,大姐恋哥不用媒;
    多个媒人多张嘴,免得别人讲是非。
    ……
    韭菜开花细绒绒,阿妹恋哥莫怕穷;
    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
    ……

    “千年铜柱壮边陲,旧姓相沿十八司。相约新年齐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近年来,恩施州致力于文化大州建设,来凤县大打土家民俗旅游牌,启动了舍米湖民俗村的建设,目前已完成舍米湖村千米石板路,民俗文化接待中心,民居改造,村级公路黑色化等工程。一支较为专业和成熟的农民摆手舞队正走出摆手堂,走出舍米湖,走出百福司。(刘安全、洪业前)

[相关链接]:
恩施命名2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古镇犹闻摆手歌——土家族摆手舞发源地舍米湖印象
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舍米湖摆手堂(图)
三岔傩戏(图)
傩舞(图)
土家摆手舞
土家三棒鼓
宣恩小茅坡营村
身怀地龙灯绝技——邓斌(图)
十样锦耍耍
恩施灯戏
鹤峰“傩愿戏”

(来凤农业网)

发表评论  
 
请进入东湖社区“新闻时评”发表评论>>

[新用户注意!在东湖社区发表评论必须注册]
 

 热点推荐

散文随笔
·
[随笔]青藤满架
·
[随笔]生命痕迹
·
[随笔]年过半百
·
带给狗吃
·
成语惹祸
更多
读书札记
·
《兄弟》:离畅销很近 距经典还远
·
谈《水浒传》续书连环画
·
《爱情句号》:反思女性不幸的自身责任
·
《爱情句号》:激情过后是苍凉
·
“走近大师系列丛书”《卡夫卡的钟摆》
·
一个人的家园——读《岁月与性情》
更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