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三岔乡傩戏在湖北省乃至全国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风俗史学研究价值,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3年2月,该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三岔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其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唱腔唱调跌宕起伏,独具民歌气息。傩戏传入三岔的具体年代不详,据多方查证,三岔傩戏的始祖姓龙,贵州人。
长期以来,三岔乡重视傩戏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挖掘整理,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改编,使三岔傩戏由文革时期的“牛鬼蛇神”、“巫术”转变为新时期文明、健康向上的民族艺术,并逐步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繁荣。目前,全乡保存傩戏传统剧目共128个,傩戏团队34个,学职员268人,每年平均演出100场次,参演人员400余人次,观众达12万余人次。三岔傩戏已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为土家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三岔傩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海外游客,新闻媒体、民族艺术专家也纷纷前来探访拍片。三岔乡正将其作为民族文化资源,立项申请创建以傩文化为主导的“民俗风情一条街”,组建傩戏团,成立傩戏面具加工企业,初步形成“逛傩街、看傩戏、赚傩钱”的产业链。

谭学朝制作了大量傩戏面具,远销海外
作为傩戏第十一代嫡传的谭学朝,是傩戏最系统、最全面的惟一的继承人,他制作的傩面具曾在西欧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出。美国西雅图大学博士鲍梅立在观看了他的表演后,称他制作的面具是“鬼斧神刀”,称他表演的傩戏为“天下一绝”。但由于谭学朝已77岁,加之受市场经济冲击,原傩戏团大部分演员都外出务工,使得傩戏到目前仍无一全面、系统的继承人,傩戏面临失传的危险。为拯救这一传统民族文化,让傩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三岔乡已加大傩文化弟子培训范围和培训力度,并将傩文化整理成为文字、影像材料,作为重要文献资料以待学习、借鉴。
[相关链接]:
恩施命名2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古镇犹闻摆手歌——土家族摆手舞发源地舍米湖印象
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舍米湖摆手堂(图)
三岔傩戏(图)
傩舞(图)
土家摆手舞
土家三棒鼓
宣恩小茅坡营村
身怀地龙灯绝技——邓斌(图)
十样锦耍耍
恩施灯戏
鹤峰“傩愿戏”
(向成贵 漆启贵 恩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