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戏,又叫恩施灯戏。是恩施州土家族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剧种之一。系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于清乾嘉年间由四川传入恩施。恩施灯戏唱腔主要有正腔和小调两大类,以恩施流行的花锣鼓和称之为“大筒子”的胡琴伴奏,用恩施方言演唱。其特点有四:一是服装道具简单,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三副口条、一把剑足矣 ;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为一男一女, 最多不超过4人 l三是器乐不多,文场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场增加鼓、锣、钱.四是不择演出场所,院坝、 广场皆可。灯戏因演出意义不同而名称各异。新春元宵,欢度佳节,称“贺新灯”清明祭把,称“清明灯”寿涎祝寿,称"寿灯”,男婚女嫁、抱子添孙,称“喜灯”;烧香还愿、酬神祭把,称“公灯”。灯戏剧目有60多个。
[相关链接]:
恩施命名2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古镇犹闻摆手歌——土家族摆手舞发源地舍米湖印象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舍米湖摆手堂(图)三岔傩戏(图)傩舞(图)土家摆手舞土家三棒鼓宣恩小茅坡营村 身怀地龙灯绝技——邓斌(图)十样锦耍耍恩施灯戏鹤峰“傩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