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讯 文/图 记者田悦 龙华
“支教接力,就是爱心传递。”徐本禹曾这样对学弟学妹们说。
10年来,41位华中农业大学学生接过徐本禹的接力棒,循着“感动中国”之路,到贵州贫困山区,点亮大山深处的“红烛”。“徐本禹”——他们共同的名字。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长跑。一拨又一拨年轻人,交相传递的是爱心,是援助西部教育、帮助贫困学生的理想与热情。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支教者
“徐本禹点亮了希望,我们会义无反顾地接过爱的火把,相信这一年支教生活也会影响我的一生,我不会放弃。”
——曹建强接过第一棒时的话
2005年,徐本禹结束支教后,他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出决定,每年在应届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延续支教行动。
胡益波、罗欢、赵晓晓、李锦锦、刘小庆、丁文娜、李森,华农大如今的支教接力者。
百里杜鹃区大水乡大石村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箐山村本禹希望小学,10年来川流着支教生不息的身影。
2005年7月12日,华农大2名2002级学生曹建强、田庚奔赴贵州,接替徐本禹;2006年,支教活动被纳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学校开始组建研究生支教团,这一年,支教成员增至3人;2008年,人数又增到4人;2009年第四届支教团成员由7人组成,至今每年人数不变。
贵州大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罗欢说,几户每届支教团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买水胶鞋和手电筒。
“不管到哪都得走山路,阴雨天满地泥泞,回来天黑了,没这两件宝贝可不成。”第二届支教团的张青林在日记中写道,“这样走村串户,是支教团的家常便饭。”
从徐本禹开始,支教老师们都是自己动手买菜做饭。“一周外出买一次菜,我们吃得很省,菜里放一点点肉,舍不得敞开吃。”第四届支教团员田甜说。
华农大团委书记李金发说,尽管条件艰苦,但每年暑期前,招募活动开始时,报名的人都很多。
支教接力是爱心,更是责任。铁打的学校流水的支教者,遥远的贵州山村不用担心没有老师。
图为:家访路上
(作者: 编辑:记者田悦 龙华)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