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精武鸭脖”作为一种具有武汉地方风味的特色小吃已经成为武汉城市文化的新符号,同时更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重要的一项支柱产业。然而眼下武汉鸭脖企业却面临着不能合法使用“精武”商标的窘境。一场由武汉市政府牵头的“鸭脖品牌保卫战”正轰轰烈烈地打响。
活动公告:武汉精武鸭脖行业协会将于2009年5月中旬,举办首届武汉精武鸭脖文化节和高层论坛,届时将开展评选、征文、吃鸭脖比赛等活动。
    鸭脖在湖北已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产业。有数据显示,湖北省内销售鸭脖的专卖店达5000处,各大超市以精武鸭脖为主的卤菜专柜约2000个。全国营销武汉精武鸭脖系列产品,产值65亿。
    最早把“鸭脖子”带入文学领域的,是著名作家池莉,在写于2000年7月的小说名作《生活秀》中,她把武汉的“鸭脖子”和女主角来双扬活灵活现地推向了全国,折射出武汉新的文化符号。
    许多歌手和明星到武汉后,必吃、必买鸭脖子,包括孙楠、那英等国内著名男、女歌手,吃完了还带走。奥运会冠军杨威、程菲是从武汉体院走向国家队的,他们也常惦记着武汉鸭脖子的美味。
    精武鸭脖“火”了,许多人的命运也因此改变:有人从150元起家变成腰缠万贯,也有人读完MBA回来开店卖鸭脖,年销数亿元,甚至“海归”竟也卖起了鸭脖子,还攻克鸭脖子真空包装技术。
 
 
    汉口精武路,得名于上个世纪30年代设立在此的精武会馆。然而,老汉口人称其为“皮子街”,因为这条长不足千米的小巷里,专门硝猪皮的红星制革厂,当年颇有名气。
 
    2002年底2003年初,精武鸭脖走进超市。此外,有数据显示,1998年至今,全国20多个省市区、300个城市均有精武鸭脖销售。
 
    近年,精武路几家大的经营户开始实现跨越式发展。2004年“汉口精武”在黄陂武湖征地40亩,建起武汉市第一家鸭脖工业园。
天津一公司捷足先登注册“精武”商标
    2005年,武汉精武人家鸭脖有限公司向国家商标局提出申请注册“精武人家”商标,可由于天津某公司早在1997年就注册了“精武”商标,武汉公司的申请被驳回。
“精武人家”申注三年三次被驳回
    从2005年至2008年三年间,武汉申请注册“精武人家”商标三次被驳回,“精武人家”商标注册的行政程序彻底终止。
为争回"精武"品牌 汉产鸭脖起诉国家商标局
    2009年4月13日下午,武汉精武人家鸭脖有限公司起诉国家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一案在北京市一中院首次开审。
武汉“精武鸭脖”成立行业协会抱团求突围
    2007年,“精武鸭脖行业协会”正式挂牌,武汉精武鸭脖迈出了行业整合的第一步。下一步将统一行业标准,与天津争夺“精武”商标。
武汉市政府专题研讨保卫鸭脖品牌
    武汉市政府将组织专班进行武汉鸭脖品牌保护工作,还将以武汉市政府的名义写出相关报告,与国家商标局进行积极沟通,帮助企业解决商标纠纷。
 
  专家意见
 【律师:"精武某某"与"精武"不构成类似商品近似商标】
    叶平律师认为:“申请商标‘精武人家’和引证商标‘精武及图’相比,虽说部分相同,但在整体上两商标的字形、读音、含义均不相同。”
 【武汉工商:武汉“精武”鸭脖企业“不侵权”】
    武汉市工商局一工作人员称,该所接到天津企业投诉后,经过调查,认为天津企业提供的材料不充分,最终裁定武汉精武鸭脖不侵权。
 【商标事务所:可设立集体性商标规避风险】
    华中商标事务所所长丰明霞建议:由于消费者认同“精武鸭脖”整体概念,可设立“精武路鸭脖”集体性(证明)商标。
 
  争议焦点
 鸭脖品牌之争关系湖北特产品牌的维护
    2009年2月,湖北省工商局首次发布的商标发展报告显示:我省八成以上的企业竟然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而广东、浙江每100户企业分别拥有42件、48件商标。商标意识的薄弱直接导致本地品牌大量流失。政府企业联手实施品牌保护已迫在眉睫。
 鸭脖品牌之争关系湖北上百亿产值的实现
    去年,湖北省提出在武汉城市圈实施“亿只鸭”工程,即用3年时间形成亿只肉鸭养殖能力,形成产业链,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每年为农户增加纯收入2亿元。相关人士认为,鸭脖企业的发展密切关系着“亿只鸭”工程的成败。
 鸭脖品牌之争关系两个城市文化符号归属
    对于武汉市民来说,“精武鸭脖”是武汉特产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而对于“精武英雄”霍元甲的故乡天津而言,“精武”二字何尝不是天津人心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呢。由此看来,尽快申请“精武路鸭脖”集体性商标也许是将“精武鸭脖”品牌留在武汉的出路。
  民众意见
在街道口某广告公司工作的王先生说:精武人家做的鸭脖子早已扬名国内,如果这个商标不被批准注册,那真是我们湖北鸭脖行业品牌的损失,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啊!
在光谷某写字楼上班的李女士称,每次外地的朋友要吃武汉鸭脖子,她基本上都是将精武人家的产品作为首选。“精武人家”申请注册商标是合情合理的,不被批准是没有理由的!
家住武昌东湖路的张伯伯:我一直就是吃精武人家做的鸭脖子,“精武人家”还不是商标吗?
 
武汉老字号发展现状
武汉餐饮“老字号”的兴衰
    计划经济时形成的经营机制束缚“老字号”生存发展,一大批“老字号”逐渐消失。
“蔡林记”重出江湖 创新机制狠练内功
    两度拆迁,绝迹江城8年的蔡林记热干面馆,在户部巷重新亮相,引来众多食客捧场。
老通城盛极而衰 整合若成功仍可能保住品牌
    2006年4月,77年历史的老通城酒楼因过江隧道工程拆迁,现正计划整合中。
德华年糕大胜江浙品牌
    华年糕不仅成功收复了武汉市场失地,还阔步迈向省内10多个城市,成为武汉老字号重获新生的一个奇迹。
四季美汤包馆面临拆迁 政协委员建议保住老字号
    江汉区部分政协委员建议,在原址还建“四季美”汤包馆,“把根留住”。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我来评两句
用户名: 支持 中立 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