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宜昌频道 > 专家观点

石门“宜红古茶道”遗产点及价值

发布时间:2018-06-07 10:52:15来源:荆楚网

  宜红古茶道,属明清至民国时期在武陵山脉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交汇地带形成的茶叶贸易、运输及文化交流的路线。湘鄂交界的鹤峰、五峰、宜都、石门,是中俄蒙万里茶道起源区中最重要、最特殊的区域。而石门宜红古茶道遗产点和遗存,又在湘鄂地区最具影响。因此,它对万里茶道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石门“宜红古茶道”重要遗产点

  据普查,石门“宜红古茶道”的遗产点很多,并主要分布在水路渫水、澧水流域。最重要遗产点为如下9处:

  (一)宜沙老街、泰和合红茶号遗址

  宜沙老街位于石门西北部渫水之滨,“泰和合红茶号”距县城110公里,自古至今有“控引鄂黔,接纳三湘”之地位。曾因“茶”而百业兴旺,人口陡增万人。后更名宜市、泥沙,1995年更名壶瓶山镇。老街长约2.5公里,多为砖木结构,现保存较好。壶瓶山系湖南屋脊,北纬30°国家自然保护区。

  (二)、水南渡

  位于渫水北岸,是十隘之一的渔洋隘所在地。水南渡街不长,街尾直接古渡,街道顺山蜿蜒而上长800余米,时平时陡,给人曲径通幽之感。街两旁一色木房,错落有致。

  (三)、覃氏祖祠茶仓

  位于石门县所街乡文家村二组。始建于元代。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覃氏族人在原址重建,系典型的湘西北土家风格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四合院。该建筑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祠堂台基为长方形,建筑面积537.6平方米。因其地处石门宜红茶出湖北的必由之路,故被用于宜红茶的茶仓,而成为连接宜沙至湖北渔洋关茶马古道重要的中转站。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黄厂古街

  该古街位于白云桥镇。东距石门县城38公里,该地因有已开采1500余年历史的亚州最大的雄黄矿,故集镇人口达数千人。现保存的古街,处慈利,石门两县交界的黄水上游左岸,明清砖木结构房屋,东西长70余米、宽40多米,全为木瓦房屋、青石板路宽2米多,是茶马古道最繁华的的集散地。

  (五)、白云屋桥

  始建于清初,《清同治石门县志》载:白云桥,旧桥圯于水,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系三孔石桥墩平板桥,屋桥全长30米,桥高8.8米,白云屋桥是连接皂市至磺厂进入慈利县境的古茶道上的重要桥梁,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贺龙率领的红军多次往返此桥在这带打游击,并对屋桥进行了维修,故当地百姓又称“红军桥”,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址。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皂市老街

  皂市镇位于石门县境中部,距石门县城18公里。古为土司聚居驻军处,为明清走避隘、鹞儿隘、石磊隘旧地。皂市老街,是渫水流域目前保存最好的古街,全长800余米,有土木结构的老店铺100多家。皂角峡谷是渫水最好的泊船码头,平时泊船三五十只。多时达三四百只。皂市镇是古文化之乡,境内有燕尔洞遗址、皂市新石器时代和殷商时代遗址。皂市遗址于2013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湖南石门茶厂

  1957年底,石门县人民委员会以(57会民字第024号)通知,将厂址由泥沙迁建石门县城所定地带,占地面积约60亩,后扩大为100余亩。1959年元月开始搬迁。6月1日正式投产。1998年,“宜红”茶品为湖北省茶叶公司所改的湖北省宜红茶业有限公司。该茶厂现保留有5亩多面积,以及旧房3栋,旧揉茶机3台,茶箱600余口,茶筛100多个,茶袋300多条,现仍由当时茶厂技术工人田湘林等经营红茶。该厂也因生产宜红茶历史长达近70年,故对宜红古茶道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八)、茶船古道航标灯梯云塔

  该遗产点位于石门县宝峰街道宝塔居委会境内,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该塔属七级重檐楼阁式盔顶花岗岩石塔,高34.15米,底层直径7.65米。相传,卢次伦在宜红古茶道时代曾请专人利用该宝塔资源,夜间点油灯作航行灯之用,故属茶船夜航之航标灯塔。2002年5月,被公布为湖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九)、茶禅祖庭夹山寺

  夹山寺(又名夹山灵泉禅院)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系楚南名刹,唐、宋、元、明、清五朝御修寺庙。夹山享有中国禅茶之都,世界茶禅之源的盛誉。2013年夹山寺(含闯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石门“宜红古茶道”一般遗产点

  经普查,一般遗产点有33处,介绍主要几处遗存。

  (一)、所街添平所

  添平所所处的所街,位于石门县城西北80公里处。《清一统志》载:添平所城在石门县西北,城周380丈。

  清末民国时期,广东茶商卢次伦在宜市办起了“泰号合”茶号,并沿渫水修了青石板骡路运输茶叶形成了茶马古道,常有骡队经由此地,添平所衙门所在地也由此形成街市,故称所街。

  (二)、珠宝街

  古镇珠宝街,位于石门县西北部距县城约70公里处。民国时属所街管辖,现属雁池乡管辖。珠宝街三面环山,西面临渫水,呈坐桶形式悬于渫水北岸。面积约四平方公里。不足2公里长的珠宝街,就有几十个商号货栈,四家药铺,以及多家连锁的泰昌茶号、春生永号、同益商号等。

  (三)、磨岗隘老街

  磨岗隘老街位于距石门县城西北约70公里渫水边。旧属天平土司本部及龙溪隘旧地。

  (四)、仙阳镇(又名维新镇)

  位于县境北部,东界澧县,西接磨岗隘,北连太坪街,南抵皂市,是古添平土司靖苗司、细沙隘、遥望隘旧地,维新古镇俗称九间铺,是石门中部的大集镇。

  (五)、太平街镇(泰和合东北线茶马古道遗产点)

  位于石门北部,东北二面与澧县、五峰、松滋三县交界,南抵仙阳,西接宜沙、磨岗隘。古添平土司遥望隘,忠靖隘旧地。是连通宜沙通渔洋关、松滋、宜都的必经之地。

  1、万世桥。位于太平街镇太平街村,跨沱水河上。建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为石质连拱结构。桥全长47.6米,宽3.6米,高10.4米,共4孔。万世桥是当年石门宜红茶运往湖北五峰,松滋,宜都的交通要道,它既是石门古茶道上的重要文物遗存,又因大革命时期,中共石门县委领导的地方武装和贺龙率领的红军经常路过的地方,是一革命纪念址,故具有很重要的保护意义。

  2、石水田天主教堂茶仓。天主教于19世纪末传入石门,1877年从湖北沿茶马古道迁来一批天主教徒定居县内太平街石水田、子良坪等地。1882年,西班牙传教士罗安熙到石门穿山河朝天寺村。故该教堂成为卢次伦泰和合茶号往湖北运输石门宜红茶的重要的储藏仓库和转运站,是顺理成章的。

  (六)、雁池乡长湾村虎踏桥

  三、“泰和合红茶号”的可移动文物

  (一)出土文物

  1、古铜钱窖藏。1982年8月石门县所市乡骏马溪出土古铜钱1000余斤,1984年5月,石门县江坪河金山村出土古铜钱2000余斤;县博物馆均征集部分馆藏。相传为林紫宸、卢次伦开铜矿、办茶号之用的钱币。

  2、古铜杯茶模具。2017年3月,太平镇茶园湾村天鹅池6组陈家党修房时,在堂屋内墙发现铜杯模具32个,陶瓷茶杯12个,小铜匕首1把。经考,均为做红茶的工具,县博物馆已征藏。

  (二)传世文物

  为了做好万里茶道石门段申遗工作,石门县文物局、博物馆分别在石门文庙内举办了《湖南石门茶博馆》,在壶瓶山泰和合茶号举办了《中国红茶坊博物馆》,馆名均由袁隆平院士题写。所征泰和合茶号流散的部分文物已经列表进行统计。

  四、泰和合茶号宜红茶的运输路线

  (一)水路运输

  石门境内河流密布,水系发达,有溪河236条。其中流域面积小于5平方公里的河流81条,5-10平方公里的49条,11-50平方公里的80条,51-100平方公里的13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条。有5条航道通航历史悠久。卢次伦建成泰和合茶号后,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个自然优势。

  水路运输:1、渫水。2、澧水。3、沱水。4、洈水。5、道水。

  陆路运输:1、卢次伦铺设的骡马路。2、林紫晨所建的青石板骡马宜红古茶道。3、《中国茶讯》所载石门宜沙通渔阳关的宜红古茶道线路。

  五、石门宜红古茶道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价值

  (一)其资源具备该路段代表性特征。

  石门县位于万里茶道文化线路遗产的生产路段,处于梅山茶产区、武陵山茶产区的交通地带,是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的茶路遗产资源上具备了该路段的代表性特征:

  1、具备生产路段中“茶园+古道、水路+村落+集镇”的代表性遗存组合,且保存现状较好。

  2、从整个万里茶道价值框架角度分析,石门县的茶路遗产主要在清代晚期较为兴盛,如泰和合茶号是湘鄂西宜红茶产区的加工地和运输地,属于万里茶道整体历史阶段的俄商主导期,对整体价值具有较为显著的支撑作用。

  (二)其资源保护管理需求具有茶路遗产的典型性。

  (三)其遗产利用条件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和山水环境、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土环境。

  (四)其遗产具有特色文化线路的价值。

  1、宜红古茶道是一条重要的茶文化线路。

  2、宜红古茶道是一条反映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文化线路。

  3、宜红古茶道是一条著名的红色文化线路。

  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所专家对石门宜红古茶道的定位是:石门县茶路遗产在价值特征、遗存构成、保护管理需求、利用条件上具有的典型性和优越性,选取其作为区域规模茶路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示范项目,可为湘鄂西乃至茶路遗产整体的科学、有序、长期保护与管理做出先期探讨和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