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宜昌频道 > 专家观点

文化线路及其对“宜红古茶道”研究与保护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07 10:56:47来源:荆楚网

  1994年,国际考古遗址理事会专家会议提交的《行动指南》定义:文化线路遗产“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文化线路概念及其蕴含的理念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到蜀道、万里茶道、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可以说,中国刮起了“文化线路”风。

  其原因在于:“文化线路”符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实际。

  2017年5月16日我们提出“宜红古茶道”的概念,并在鹤峰会议进行了系统论证。

  一是延续性的学术会议会需要继承。

  2016年4月18-19日,五峰县召开了“‘一带一路’(万里茶道)与五峰茶”研讨会标志着这一片区“宜红古茶道”纳入到万里茶道的统一安排之中。

  2017年9月26-27日,“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鹤峰走马召开,这次会议不仅正式提出了“宜红古茶道”的概念,而且对其提出依据、内涵、价值、遗产构成、遗产点、主要线路、历史渊源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从学术上将“宜红古茶道”申遗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018年5月26-27日,“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的召开,将真正把“宜红古茶道”作为一个整体向外推介出去。至此,宜红古茶道的面上情况已较为清楚。

  二是协作性的保护与利用值得倡导。

  2017年“线路与遗产: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会议中,鹤峰、五峰、石门三县签订了《鹤峰县、五峰县、石门县宜红古茶道遗址遗存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协作书》,“第四条 三县应建立宜红古茶道遗产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县际协调机制,设立协调机构,建立定期协调会议制度,制定协调管理措施和确定程序,商议宜红古茶道遗产的保护、管理、研究、监测与展示等方面的共同标准、统一体系、专业合作、计划执行等重大事项。作为县际协调机制的工作机构,三县文物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商解决三县宜红古茶道遗产保护、管理、监测和展示等方面的具体事务,开展交流与合作。”

  三是整体性的的遗产形象需要呈现。

  我们需要一个对“宜红古茶道”的茶区、历史、价值、路网、遗产构成等方面达成共识的文本和向外展示“宜红古茶道”的权威形象的专题片。从对“宜红茶”历史及古茶道历史的研究中,对其中的许多问题争议还很大,如:“宜红茶区”的范围、“宜红茶”贸易走向及贸易量、土司茶区与“宜红茶区”的关系、“宜红古茶道”路网与代表性遗产点的选择等,都需要加强研究,形成共识。

  四是全面性的学术研究需要深入。

  对“宜红古茶道”的价值、路网、市镇、马帮文化、容美茶史与茶文化、宜红茶史与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遗产构成、单一遗产点、与旅游产业发展关系、与万里茶道的关系、与茶叶产业的关系、可移动文物、监测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要强调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防止总是在一些文献上炒旧饭、做无用功。现在世界遗产在管理和运营上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万里茶道的研究与保护也要按中国大运河、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水平来进行。

  五是大遗址性的保护需要展开。

  从文物工作上讲,作为文化线路的“宜红古茶道”也属于大遗址保护范畴,其巨大的尺度、丰富的类型、分散的布局、众多的数量的特点往往让遗产保护机构无所适从。在有限的文物工作人员、经费的条件下,文化遗产部门往往只能对一些代表性的遗产点进行保护。因此,必然需要创新手段,从大遗址工作的角度来推进“宜红古茶道”的保护。例如: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过程中,把散布于各地的“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纳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让古茶道资源成为塑造乡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六是实体性的宜红古茶道需要超越。

  我们超越作为“实体道路”的“宜红古茶道”,而从“山区、平原、草原、高寒文明交流之路”来看待文化线路。我们要把宜红古茶道的故事讲好,在实体与虚幻之间,我们逐步认识“宜红古茶道”历史、现实与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