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全文检索:
 


[开栏的话]一起来说说湖北人

  作者:蒋显福
   
湖北的人文精神和代表人文精神的符号标识问题,是近来讨论较多的一个焦点问题。人们对湖北的人文精神曾有过精辟阐述,如荆楚先人为代表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楚庄王为代表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求变创新精神,屈原、王昭君为代表的报国献身精神......阅读全文>>

  作者:万全新
   
如果要一个外地人概括对仙桃人的印象,相信十有八九,他会毫不犹豫地吐出一个“精”字。的确,在外人的心目中,仙桃人实在是太“精”了,“精”得让人只有“一声叹息”。然而,一个“精”字,模棱两可,暧昧不明,包含了太多的意义。阅读全文>>

 
 

我们的鄂楚
作者:刘醒龙

    鄂楚之人最可爱的秉性是敢为天下先。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张之洞,正是有此基础,才有在鄂楚地域上将国家大事做出个新气象来的决心。近代史上著名的汉阳造步枪,近代史上著名的汉阳铁厂,近代史上著名的大冶铁矿,像明珠一样让中华文明的近代史栩栩生辉。阅读全文>>

 
 
 

中不溜?也说湖北人的文化特性

弘扬和培育湖北特色的人文精神

构筑中部崛起的文化底蕴

谁是湖北人?

话说湖北之地域——武汉

话说湖北之地域——枝江

话说湖北之地域——红安



筚路蓝缕


问鼎中原


知音之交


屈原放逐

 
 



 作者:刘玉堂 张硕
   
湖北的旅游发展战略一直是“一江两山”。所谓“一江”即长江,实际上主要指长江三峡;所谓“两山”即神农架和武当山。诚然,“一江两山”战略对起步阶段的湖北旅游业来说,还是比较适合的。然而,随着湖北乃至全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这一战略越来越显示出不适应性,很有调整的必要。阅读全文>>

 作者:晓方
    寓言《盲人摸象》,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因了解的局限而容易以偏概全。还有一句有名的文学评论:“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则是典型的见仁见智。认识一个人不容易,认识一个地方人的文化性格就更难了。阅读全文>>

 作者:吴永平
   万古奔腾的长江、汉水曾给我们带来东西九省的物流、财流和人流,沿江城镇“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繁荣景象,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近代京汉、粤汉铁路的兴建,更使省会武汉成为“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交通大枢纽,由此而奠定了区域性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的骄人地位。阅读全文>>

 作者:蒋显福
  
让我们先说“九头鸟”,九头鸟也叫“鬼车”,是古代传说中的不祥怪鸟。“九头鸟”源出于古老的神话传说,在现代语言里“以九头鸟比喻奸诈狡猾的人”(见《辞源》)。典籍中最早出现九头鸟的是《太平御览》:“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阅读全文>>

 作者:万全新
    如果要一个外地人概括对仙桃人的印象,相信十有八九,他会毫不犹豫地吐出一个“精”字。的确,在外人的心目中,仙桃人实在是太“精”了,“精”得让人只有“一声叹息”。然而,一个“精”字,模棱两可,暧昧不明,包含了太多的意义。或者褒?或者贬?或者褒贬兼而有之?个中以为深长,发人深省。阅读全文>>

 作者:古清生
    晚近湖北学人,大抵务恢诡而好绝学。杨守敬“地学”,黄侃“音韵学”,熊十力“佛学”,汤用彤“道学”皆如斯。他们禀赋、个性不尽相同,但特殊的楚地气质,却不约而同使他们大气淋漓、汪洋恣肆的士人风范,在近现代中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全文>>

 作者:古清生
    
初到武汉,跟武汉男人呆在一起,便会感觉到武汉男人无比的豁达与幽默,无比敬佩,久了则不行,发现武汉男人像木兰山的木鱼———光是嘴壳子响。有这个印像实在是对不起武汉朋友,然而不说真话则是更对不起武汉朋友,武汉朋友放我一马。阅读全文>>

 作者:杨万娟
    今年6月中旬笔者应邀赴韩国江陵参观考察了世人关注的端午祭。回国后翻阅大量有关文献,一条令人震惊的线索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即:韩国文化主流与中国楚文化有许多相似和相关的地方。阅读全文>>

 作者:汪瑞宁 汪传平
    湖北日报《湖北人文化特性》栏目的文章使人颇受启迪。尤其熊召政的文中论及李白对湖北文化特性的影响一段,触发我的兴奋点。作为生长于李白第二故乡的一员,我们对绵延千年的太白遗风给后人的熏陶、对湖北人文化特性的潜在影响感受颇深。阅读全文>>

 作者:蒋显福
   
东湖这个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它的面积是杭州西湖的6倍,但年游客接待量不及西湖的1/10,旅游收入不及西湖的1/6。50多年前,游完东湖的朱德把东湖与西湖相比,“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更比西湖强!”他在赞美性、鼓励性的诗文背后留下的潜台词中,也是说西湖比东湖好。阅读全文>>

 作者:王晓清
    湖北学术发展史上,武汉不具有文化领袖与学术核心的席位。缺少卓绝一时的学术大师,没有气度迥突的学术流派,更少传唱学坛的经典名著。即便是文学创作领域,也少有驰誉国内的开立家派的大师。阅读全文>>

 作者:蒋显福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从喝茶中衍派出的“茶道”形成了一种典雅、高贵的茶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伴随着人类进步的历史;影响面广,超越了民族和国界。湖北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80万亩,茶叶产量7.2万吨,茶叶的农业产值13亿元,出口创汇500万元。面积和产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96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4位,茶叶的农业产值仅次于浙江、福建,位居第3位。阅读全文>>

 作者:黄进
   
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沉重的负累。襄樊人曾经有过那么多骄人的家史,但是这些令人留醉的过去如不能成为襄樊人继续前行的“擂战鼓”,那么就会变成“曾经比你阔”的“麻醉剂”。阅读全文>>

 作者:林怡君
    若论个人,湖北人很聪明,但这种聪明更多是“心计多,心眼多”;若论整体,太精则容易互相扯皮,因小失大,干不成大事,聪明反被聪明误。湖北这个地方,历史上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主要的舞台就在湖北。或许正因如此,看尽历史兴衰、殊死搏斗的湖北人,练就了所谓“权谋”(好听是聪明,难听是阴险)的性格。阅读全文>>

 作者:吴永平
    
一个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古国,一个至今连族属源流、都城地望、立国时间都没有搞清白的古国,不仅造成了20世纪末年湖北的几家大型现代企业破产,还将导致湖北“很多好东西出不来或者做不长久”,这是十分惊人的“发现”!阅读全文>>

 作者:蒋显福
   
“世界遗产”是先人留给后人(文化和非物质遗产)、大自然展现给人类(自然遗产)的一份厚礼,这种厚礼,全世界有750处,中国有30处,湖北有两处,即武当山古建筑和明显陵。严格地说,湖北只有一处半,甚至那个连“半处”也还够不上,因为还够不上半处的明显陵与明十三陵和清代诸陵等众多王室陵墓合为一处才构成“明清皇家陵寝”世界遗产。因此,这种珍贵、稀有的程度可想而知。阅读全文>>

 作者:王晓清
  
作为地缘化的学术品类,湖北学术群体所构建的“鄂学”在晚近中国学术史中的学人气度、学术气韵、学问气势,直指中华文化的内核,推动并创造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范型。晚近“鄂学”学术群体挺立学术谱系的显著性,就是开宗立派、自成家数、傲然独持、高标一格。阅读全文>>

 作者:涂阳斌 
   湖北地处祖国中部,南北交汇,承东接西。各种文化形态在此风云际会,融会激荡,上演“大戏”。湖北戏剧剧种之多,就可管窥“文化”之一豹,亦可见湖北文化之特征:多元、广博。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亦可由戏识人。阅读全文>>

 作者:蒋显福
    产生于楚巫文化肥美土壤的道家和道教都对水文化有精细至慎地解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可以成为“道”的代名词;庄子也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庄子同样把江海比做“道”。生活在楚地水乡的老子、庄子从“水”中得到启示,所以创立了“道”。阅读全文>>

 作者:吴永平
   
马克思一生挚爱希腊传统文化,他说,“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 阅读全文>>

  作者:蒋显福
   
湖北人毛病明显,但优点也很突出。湖北教训很多,但历史经验也丰富。就拿怎么对待“落后”,怎样抓住机遇、富强发展自己,“鸣飞”这世人皆知的典故,其中就隐藏着很多深刻的历史启迪。我们不妨细说这一段楚史,在里面咂摸一点于今天有益的味道。阅读全文>>

  作者:涂阳斌
   
“十年淹九水”的湖北,以水为盛。湖北人以水为邻,与水抗争,在治水中也有了“水”的性格。水之浩浩淼淼,水之坦坦荡荡,水之浪漫灵动或静谧闲适,水之知进识退,水之汹涌澎湃,以至水之桀骜不驯,无不在湖北人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记。阅读全文>>

  作者:黄进
   
读史是为了鉴今。从“惟楚有才”到“楚才晋用”,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楚有才而才不得用,晋用才从楚得之呢?细细分析一下,我们便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领导”上重视。其二,机制上开明其三,环境上宽松。阅读全文>>

  作者:吴永平
    九头鸟是史载的一种怪鸟,它原有十个头,被狗咬掉一个,断首滴血,沾者遭殃。旧籍载,孔老夫子和学生子夏见过它,“九首”、“九尾”、浑身“逆毛”云云。阅读全文>>

  作者:钟台光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流传百年的口头禅,我认为说的是湖北人的凶狠和难缠。正宗的汉骂“格苕货,婊子养的,格板妈,”有人竟称之为亲昵口语,我总听得不入耳,觉得不文明,一直不敢苟同阅读全文>>

  作者:吴永平
    至于“惟楚有才”,确乎载于典籍,并非大言不惭。然而,有不留情面的历史学家提醒说,原话是“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八字连读,内含贬义,喻人才外流,为人作嫁,断章取义是没文化的表现。阅读全文>>

  作者:王才忠
   
湖北人爱“咋呼”,以武汉人为尤。每天乘公交车往返武昌、汉口上下班,虽有些辛苦,但这苦中也有某种乐趣。程灏有诗:“万物静观皆自得”。端坐车上,注目窗外的远景,高楼、江滩、广场次第映入眼帘,一种幸福感会轻轻飘入心怀。阅读全文>>

  作者:赵金禾
    在湖北流传着的“打码头”故事。这个故事是“九头鸟”的一个注脚: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用湖北话说,就是“狠气”。“狠气”不只是赌狠,“狠气”也是团结意味,生存意味,智慧意味。“九头鸟”的称谓,就是九个头脑的智慧,大智慧也。换句话说,就是破死亡命,又有心计。阅读全文>>

  作者:熊召政
    一位朋友的父亲是开杂货铺的小商人,他传下的经商格言是“快打酒,慢打油”。旧时卖酒与油,用的是竹舀。酒若快舀,必起泡沫,油若慢舀,沾在竹舀上的油水,必尽数滴下。这一快一慢,表明了小商人的精明。阅读全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