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湖北农村几千万种田人中,突然冒出10位幸运儿,他们拿惯锄头扁担的手拿起笔来,在字里行间耕耘。这一季是三年,如今他们收获了,每人捧着一本带有油墨芳香、署着他们名字的书,在北京出席发行仪式,在各个书店、学校签售。他们之所以能集结成“群”并得以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除了坚守之外,更得力于省作协近3年来的大力扶助。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推进,而对农民作家的关注正是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列报道

湖北省作协首次举办全省农民作家培训班[详细]
湖北农民作家群登上前台:以写作活出尊严[详细]
方方:村子里有没有作家不一样[详细]
湖北农民作家写作状态扫描:文学是一生的赌注[详细]
评论:首期农民作家培训班让更多的梦想飞翔[详细]
起 因 农家女的一封信 牵动一群专家三年投入

     2007年9月,周春兰给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写了一封信,寄了两篇文章,她的本意是想让方方帮助推荐稿件发表,没有奢求太多的帮助。
     周春兰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这封信引起了湖北省作协的高度重视。2009年,湖北省作协制订了“湖北农民作家扶持计划”。湖北省作协秘书长高晓晖介绍说,扶持计划的源起就是周春兰的信。信件打动了方方及作协关注农民写作的人。扶持计划的第一步即召开农民作家培训班,由湖北各市推举32名农民作家参加,邀请专家对农民作家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指导,并请他们提交长篇小说创作选题,评审出10部,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由大学教授、作家或者文学杂志编辑等专业人士进行一对一辅导,最后编辑出版《湖北农民作家丛书》。

作 协 扶上马,送一程,闯市场
扶上马:2009年,省作协举办32人的农民作家培训班。当年,32选10,定题材,定老师。2009—2010年,由10位专业文学家一对一辅导三年。
送一程:期间,省作协联系长江文艺出版社审稿、出书。2010年,与10位作者签订10年版权代理协议。
闯市场:协议意味着,截止2010年12月31日,省作协对他们创作的特别扶持结束;对他们作品的特别扶持延续10年,到2020年结束。出版社说,没有这种扶持,他们绝对不敢出这套书。
农民说:三年一季 从文学收获的不仅是一本书
    其实,他们收获的远不止一本书。电视上露脸了出名了,找随州李旭斌约稿的人更多了。写作让他们跟周围人不一样,他们的家更整洁,他们嘴里的脏话更少,村里人请文学农民教他们的孩子,尊重他们,知道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再觉得怪异不可理喻。
    周春兰讲普通话了,学会用拼音输入法在电脑上写作了。曾经自杀的周春兰说,自己不再那么关注个人的痛苦了,现在更多考虑农村整体面貌的变化。我活着有价值了,心胸更开阔更宽容了,与人关系更融洽。
专家说:结对辅导 意外收获了农副产品

    杨彬教授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农村待那么久,刘川鄂说,自己本来不熟悉农村生活,现在通过阅读,上门,与作者联系,知道农村什么样了。 以前作家与评论家是一个烹饪一个品尝,这次是一同下厨,效果更好。三年的辅导,一次一次阅改书稿,十分辛苦,湖大博导刘川鄂说“我心甘情愿非常高兴做这件事。”
    李鲁平说,他们有最真实的农村生活体验,可能表现手法不够,但最淳朴最真实。很多写农村的影视作品农民是不看的,觉得太假。

【专 访】 周春兰:是文化扶持拯救我
    如果没有这次“农民作家培训班”,我很难走出自我的天地。如果没有这样的“农民作家扶持计划”,今生的我恐怕只停留在文字中间,为一个小小的问题而琢磨我一生的时间。“湖北省农民作家扶持计划”,在我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真正关心、关注底层文学爱好者的一个活动,给了我们这群生长在土地上的人一个接近文学平台的机会。
思考一 该不该放弃基本生活保障和责任去追梦?
    这些以文学为梦的农民,他们的双重身份往往给他们带来双重压力。这些乡间“堂吉诃德”的幸与不幸,似乎没有人能够真正去体验。湖北农民作家李旭斌就曾说,那种痛苦滋味只有与他们一起忍受过的最底层人才能体会。无论如何,他们默默坚持着,不为名,不为利,是兴趣所驱,也更是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寻找支撑。他们,将文学视为生命。除了理想,他们别无所求。
思考二 农民作家,文学农民,他们还是不是农民?
    ‘农民’作为一种身份是光荣的。所以即使有农民作家,也很少以农民作家的身份出现。”这也是农民作家知名度低的原因。而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民作家及其作品逐渐得到了关注,农民文学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如今的农民作家都为自己的身份自豪,时代在进步,身为农民并不再是一定要掖掖藏藏的事,这也是农民文学发展的新阶段的又一个良好的开端与转向。
思考三 原生态,市场化,他们能否具备多面性?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艾克拜尔:“农民作家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先天不足’,那只是他们的先入之见,农民作家作品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已经证明了他们的整体实力。他们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真情,写出的作品很有力量,比一些无病呻吟的、所谓个人体验的东西更加贴近草根生活。你阅读了之后,不会失望。”
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

尹汉宁:
在去年举行的姚雪垠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号召青年作家要向老一代作家学习,克服浮躁,潜心创作。今年春天,在省作协五届五次全委会上,尹部长更是倡导作家们“要弯下腰来,到群众中去”。他引用房县很多农民至今仍在吟诵《诗经》的例子,证明“在民间、在群众中产生的文艺作品未必就不是阳春白雪,未必就一定是下里巴人”。
何子英:
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磨砺和提高自己创作的机会,也是多年辛勤笔耕取得的重要收获。对我而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民作家创作的艰辛,感到我们今后应该做更多的扶助基层作者的工作,这是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也是我们文学工作者的一份责任。

评论:作家扎根基层,才能出力作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渴望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
农民文学不受关注,一定程度上也与其作品传播途径受限有关。由于农民作家作品本身质量不高,以及杂志报纸的出版有其行业性的考虑,能够在文学期刊或报纸上发表作品的农民作家并不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艾克拜尔说,“随着社会发展,农民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青年农民工中人才济济,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文学的出口,不是出路,而是出口。农民工创作正代表着他们的高端精神追求的缩影。”
农民作家谈文化的影响力(扶持前后的变化)
肖吉芳:省作协三年的扶持,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文学,和文学创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是建构一切文化形态的基本的母体。这些最基本概念,在我们自发的写作状态中被忽略、被模糊。是省作协三年的扶持,才让我们一点一点地得以认知和体会。

评论:农民作家带来哪些启示

一对一辅导

周春兰
《折不断的炊烟》
  杨 彬
生命的坚韧和希望
李俊勇
《南来北往》
  李鲁平
以另一种视角关注打工生活
余书林
《荒湖》
  刘川鄂
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
熊章友
《断碑》
  田扬帆
不敢相信的事
张开宇
《马庄的风云人物》
  喻向午
美丽的愿景
朱雪
《梅花塘》
  吴道毅
朱雪与她的《梅花塘》
熊衍锟
《古河潮
  刘保昌
艰辛与快乐
李旭斌
《布袋沟》
  何子英
在磨砺中提高
肖吉芳
《风雨缪家庄》
  刘书平
古朴的民歌
王能明
《郝家祠》
  高晓晖
感恩养命的土地
往期《深读》
【深读第4期】聚焦湖北年轻干部成长工程
【深读第3期】湖北启动首批人才工程
【深读第2期】武汉城管革命:动真格才能见真效
【深读第1期】关注九江大桥拥堵

策划/编辑:程评 刘曲 余晶 制作:余晶

Copyright © 湖北楚天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版权为 湖北日报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办: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员招聘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采购中心 - 2001-2006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