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集群的扎堆效应 |
|
|
|
|
|
|
黄州区坚持以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黄商公司为龙头,以黄商物流产业园建设为载体,以连锁经营为纽带,推进骨干商贸企业发展。建立健全以龙头店、骨干店、加盟店为体系的零售网络,依托城市消费资源,按照打造集商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加工制造、批发经营、零售等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
|
黄州区始终坚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园区板块为基地,做大做强化工产业,建设集人药、兽药,成药、医药中间体于一体的化工产业密集区。先后投资建设了一批医药建设项目,力求做好承接武汉化工产业转移的相关工作,已有部分项目签订意向协议。这些生产能力的集成和释放,有望率先建成黄州百亿产业集群。 |
|
黄州区始终围绕建设“两型”社会主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抢抓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充分利用黄高毕业成功人士的资源,加强与武汉高校的合作,以发展新材料为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 |
|
|
|
发展路径解析 |
|
|
|
|
|
|
黄州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体制,突破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瓶颈要素制约,增强经济发展和免疫能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
|
黄州区以增强企业活力、提升经济效益为中心,着力打造“低成本、快回报、讲诚信、优服务、零障碍”的发展环境,以一流的服务环境吸引投资者、支持创业者、服务发展者。
|
|
黄州区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资本转移、生产力空间布局重组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中蕴藏的重大发展机遇,外抓招商引资,内抓全民创业,实行“双轮驱动”,集结发展能量,形成了共聚共振效应。
|
|
|
|
新型园区奏强音 |
|
|
|
|
|
|
黄州区加快实现产业嫁接,引进产业资本落户,将平台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制订了“一带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功能分区布局方案,加快促进项目落户,掀起了沿江开发建设的热潮。 |
|
黄州区以借船出海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市区共建东西湖工业园、南湖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引进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项目落户园区集结发展。尽地主之宜,协调园区土地征用等工作,营造良好的园区周边环境。尽地利之便,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招商引进骨干工业项目落户园区。 |
|
黄州区本着筑巢引凤的思想,重点建设区管路口工业园、火车站经济开发区、禹王工业区、白潭湖风景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实现“五通一平”,夯实项目落户基础平台。2009年计划再投入8000万元以上,基本完成园区“五通一平”建设,搭建好项目落户平台。 |
|
|
|
|
|
|
|
|
|
|
 |
焦点评论 |
|
|
【黄州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全民创业】 |
黄州区三级干部会议在谋划我区发展蓝图时,把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引导全民创业提到了支撑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地位。 |
【黄州狠抓招商引资 争取开发空间】 |
黄州是黄冈唯一的市辖区,现行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对我们既有支持帮助,也有制约障碍。为此,必须狠抓招商引资,走增量型、吸纳型发展道路,以优质项目争取发展空间。
|
【黄州高昂工业龙头 培育主导力量】 |
在武汉城市圈8个周边城市中,我区拥有区位、自然资源等多种可发展的资源要素,要强力推进园区建设,构建工业项目平台。抓好园区建设,发挥规模效应,是发展工业经济的必由之路。
|
【以沿江开发为抓手 促区域经济发展】 |
武汉新港黄冈唐家渡综合码头项目建设于2008年11月18日正式启动后,黄州区由内陆地区嬗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转变。 |
|
|
|
 |
第三只眼看黄州 |
|
|
【黄州建设工业村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
黄冈市黄州区着力推进工业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元月至8月,该区村级工业完成投资1.12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16个,在建项目11个,另有签约待建项目9个。
|
【黄州区打造“商贸航母”激活区域经济 】 |
黄州最大的优势是依托黄冈市区兴商,商贸活区成为建区12年来区委区政府矢志不渝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该区加快原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实现盘活存量,轻装上阵。 |
|
|
|
|
|
|